佛教中的 心经 讲的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期 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已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筑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 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

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可见《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心经》对于不同地区有各种译本,我国广泛流传的,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没错,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啊)。而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方式,什么方式呢?通常,佛经都具备通用的“三段”格式,即前面一段,要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样的开头,这是一个“序分(证明分),而玄奘所翻译的版本,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译本的不同,只有正文的二百多字。 能够这样前无古人地处理翻译《心经》这样重要佛典,足见玄奘法师的开拓与革新精神,他没有按照成规全文翻译,为了突出心经的核心思想,抛却经文固有的格式,使得这一部《心经》成为流传下来的佛学精要。传说玄奘得到这部《心经》的原文,还有一段传奇: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 从《心经》认识玄奘大师,还真是与西游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1.玄奘大师应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感觉翻译的不好,就千里寻经); 2.具有冒险和叛逆精神:皇帝大哥不同意,他就偷渡出国(看来小说里描写他吃的苦比现实的还要差多了); 3.敢于革新:不拘于传统格式要求,翻译经文勇于革新。 ◆◆2 《心经》的白话文翻译 http://hi.baidu.com/coolapp/blog/item/e52db4382432b7c3d562250c.html 白话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通往智慧的彼岸) 反观内照而心得自在的菩萨深入的修行时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具有空性,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去除了眼睛所能识别的界限而超脱了眼界,直到去除了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而超脱了心识界,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本源,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根源,没有各种痛苦,也没有各种痛苦的因缘,没有得道后的寂灭,也没有修行证道,没有智慧的(主观)概念,所以也没有得失的(主观)概念。 由于没有得失的幻扰,菩萨这时已经开悟,于是菩萨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依照心经修行,达到心中没有挂念和障碍,由于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远离世俗人颠倒的梦想 ,最后达到离苦得乐彼岸。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照心经修,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三种佛果,所以说心经,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的咒语,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说这是能通向智慧彼岸的心经的咒语,咒语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所有人历经一切快去智慧的彼岸!修成正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