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作文水平?

我作文很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30

怎么样提高作文水平? 现在是一个大语文的这么一个时代, 很多家长也会担心自己孩子说词汇量不够, 写作业文的文笔不好, 然后担心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够, 从而影响到去选择一个大学的能力

第2个回答  2014-04-28
一、 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 能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试想一下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才胆识才”四种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识”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而“胆”“力”则是“才”、“识”结合的产物,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识先而力后”(《怀麓堂诗话》),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 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师多讲。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播。从世界数学难题“四色问题”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只要写作需要,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当然,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瞎吹乱侃,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例如,当我讲《围城》中“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的故事时,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让学生考虑:这两种人,谁是乐观者?谁是悲观者?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都可能是悲观者,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学生学到作文构思、立意的思维方法。可见,写作的规范、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知识之中。 学生多看。教师多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摘录。对此,学生十分欢迎。另外,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感类随笔。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写随笔,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报、剪报、评报的习惯。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也丰富了,“不意”之中,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这方面,我的一点体会是,一个人阅读的多少,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而知识总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但,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 二、 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人的表现欲,发表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这也如十月怀胎,既然胎儿成熟,就不愁分娩了。其实学生怕写作,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没东西可写,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高一入学时,这位同学成绩平平,很不起眼。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信息;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写作兴趣骤然而升。表现欲、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一次在县级、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 三、 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写作规范的,即使讲,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到头来一无所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多写、多积累贯穿的。 每周写随笔,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对这类随笔,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也从不评分打等级,对每次随笔,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鸣、或讨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对此,学生非常欢迎,每次作文本发下,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然后互相交换传阅,这样一来,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找材料——评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动”的一项“工程”了,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考试改卷,改作文的老师都说:“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随笔被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我为“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级刊物上发表,张小红同学的随笔《泪雨》也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随笔实在并不“随”啊!写作能力则在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作文尖子在“不意之中”崭露头角。 今天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因为它的内容宽泛,容易抒发学生性情,非常受师生的欢迎。但是也应看到话题作文训练过滥的问题,因为高考只考话题作文,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话题给学生写,作文仍进步不大。其实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首先要解决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的问题,量积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话,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发,而不是笔不由己的“挤牙膏”。实践证明,让学生坚持积累知识、搜集材料,坚持写随笔的做法,其效果远远优于两周一次的大作文,优于单调的话题作文训练。就行了!加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8
初三作文的具体要求是:能根据作文题目确定写作中心;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能记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能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方式,写出感情真挚、内容充实的文章。仔细想想,这样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就是提高考试和实际能力“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当今中学生作文内容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现青少年的精神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则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已能细心地观察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努力向理想的自己靠近,对自己总是不满意,有多种多样的烦恼,心理敏感,体验丰富。中考作文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反映青少年特别是表现“我”在学习、思想认识、人际交往以及各类活动中的生活和身心发展作为选材的重点范围。例如上海近年来的作文题《充满活力的岁月》(2005年)、《我的名字叫 ××》(2006年)、《记住这一天》(2007年),这些题目都要求反映青少年的特别是“我”的生活,展示“我”的精神成长。 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上的磨练和成熟 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首先反映在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上。思想、认识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成长的主旋律,也是最为重要的标志。应当把反映这一内容作为作文的主要方向。教材中《我不是懦夫》可以作为一篇很好的范文。 2.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 学文化、学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自然也成了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许多作文题,就是要求考生反映学习中的挫折、困难、成功、喜悦。著名作家冰心的《忆读书》、林海音的《窃读记》都是很好的范文。 3.业余生活中的活动、爱好 业余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兴趣爱好是在业余生活中形成的,绘画、书法、养花、集邮、唱歌、跳舞等,都是青少年所特别钟爱的。在表现这类生活时,不能忘记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心灵感受。这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令人回味的文字。《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4.亲近自然中的经历和感悟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们在大自然中怡情悦性,并获得感悟与启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诗人朱熹从清水中获得的启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诗人苏轼从山中悟到的哲理。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们要注重感悟,学会思考,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这样,我们的思想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牛汉的名作《滹沱河和我》可以细细地学习体悟。 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有人说:中小学生的生活是“两点一线”,道出了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重点:学校和家庭是两个主要的活动场所。在中考作文中,以反映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生活内容的命题很不少。如上海市2002年的中考作文题为《有家真好》,就是要反映在家里或者在像家一样温暖的集体(学校、班级等集体)里的融洽的深情,反映在“家”里得到的关爱和体贴,促进着我们健康的发展。 1.家庭中的故事和教益 在家庭中,我们享受着父母的呵护和照顾,承受着父母的鞭策和希冀,这些天天发生的事情,正是演绎亲情的最动人的乐章。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李汉荣的《外婆的手纹》可以给你许多启发。 2.同学间的友谊和真情 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同窗之间的情谊往往是人生最持久最珍贵最纯洁的情感。 记叙同学间的交往、友谊,抒写同学间的真挚情感,是作文中的一大内容。在中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就是要求写这类内容的。 3.师生间的交往和深情 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老师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无疑是一曲爱的颂歌,洋溢着浓浓的慈爱深情。赞美师生情、叙写师生情,是学生作文中的永恒的主题。作家陈忠实的《晶莹的泪珠》值得我们反复玩味揣摩。 4.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自然 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与社会交往,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并不断地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逐步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成熟的人。在中考作文中,反映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的内容在中考作文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有许多题目,似乎没有硬性规定写社会交往中的事,但如果能拓宽视野,把视点定格在社会这一层面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鲁迅的名篇《一件小事》是这方面的典范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其实,以上两个方面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不能截然分开的。 展示丰富的文化积淀 一般而言,中考作文题目的适应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他们往往适合展示我们丰富的文化积淀,适合开掘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作文资源,即书本、传媒等可以间接获取的作文材料的重要资料,时间上可以延伸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空间上可以拓展到我们可以未曾到达的地方,因此,这一资源的潜力是非常深广。作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构思选材: 让历史风云为作文壮阵 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凝注着丰富的意蕴。审视并回顾这些历史,常常可开掘出警策的震撼人心的深意来。 让名人轶事为文章增光 名人轶事广为传播,我们一定知晓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名人的许多事例。如果选用恰当,让名人成为文章的主角,让他们的轶事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定会为文章增色。 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走进作文 我们读过许多小说、散文、戏剧、童话、民间故事等,在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著名的篇章。如果恰当地运用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素材,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走进我们的作文,那一定是一种令人迷醉的景象。 让传媒信息为作文添彩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代传媒功能十分发达健全,除报刊、书籍之外,电脑、网络、电视、无线电通讯等技术通行全球,传媒信息无疑成了十分重要的资源库,我们可以从电视、书报等方面获取重要的珍贵材料,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光彩。 关于作文体裁,一般都没有限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表达方式去写作,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夹叙夹议等无一不可,尽情表达自己独特的经历体验,独到的思想认识。在学写作文时,应当多学习教材中的范文,真正做到把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只要平时多加观察,多加积累,多加思考,多加总结,作文水平自然会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