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奔月>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如题所述

关于《奔月》主体思想的研究,主流的一共有五种说法。

第一:认为《奔月》是一篇关于爱情与生活,爱情与家庭的历史小说,爱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二:认为《奔月》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大方面又可分为三个小方面。

1、对英雄的落寞、孤寂的感慨和悲愤。

2、深沉的人生悲欢的深刻思考

3、肉体与精神的冲突

第三:认为《奔月》意在告诫人们要脱离英雄式幻想。

第四:进化是永恒的,人只能处于中间物的状态。

第五:鲁迅只是借《奔月》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新给历史人物定位。

扩展资料:

《奔月》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27年1月《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后编入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小说描写了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故情。

创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高长虹诽谤鲁迅的时候,其中逢蒙这个形象就含有高长虹的影子。鲁迅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一日给许广平的信中提到这篇作品时说:“那时就做了一篇小说,和他(按指高长虹)开了一些小玩笑”(见《两地书·一一二》)。

小说中有些对话也是摘取高长虹所写《走到出版界》中的文句略加改动而成。如这里的“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以及下文的“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等语,都引自其中的一篇《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须知年龄尊卑,是乃祖乃父们的因袭思想,在新的时代是最大的阻碍物。

鲁迅去年不过四十五岁……如自谓老人,是精神的堕落!”又如下文“你真是白来了一百多回”,也是针对高长虹在这篇《指掌图》中自称与鲁迅“会面不只百次”的话而说的。“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是引自其中的《公理与正义的谈话》:“正义:我深望彼等觉悟,但恐不容易吧!公理:我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之身。”

还有,“你打了丧钟”,是引自其中的《时代的命运》:“鲁迅先生已不着言语而敲了旧时代的丧钟。”“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也是从《指掌图》中引来:“他(按指鲁迅)所给与我的印象,实以此一短促的时期(按指一九二四年末)为最清新,彼此时实为一真正的艺术家的面目,过此以往,则递降而至一不很高明而却奋勇的战士的面目。”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留学,学习医学,后弃医从文,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2年供职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任教。1927年10月后定居上海。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鲁迅是20世纪中国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是鲁迅对新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凡600多篇,发表收录在《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集子中。此外,鲁迅还有诗作80多首,讲稿《+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及大量翻译作品。现有多种版本《鲁迅全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奔月(鲁迅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奔月》中的爱情,婚姻与生活《奔月》中看到了末路英雄羿,看到了贪图享乐的嫦娥,看到了忘恩负义的逢蒙……如此,如此,都是看到了人物间各自独立的性格,在绕过把羿看成鲁迅,把嫦娥和逢蒙看成高长虹之后,我自认为《奔月》是描写和反映关于当时生活中的某些爱情、婚姻和生活的残酷现实,作者有感于心,于是倾诉笔端。人和人本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特别异性之间犹显得微妙。在五四之后,新文化者一直叫嚣“男女”平等,然而旧式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女性大都还未取得在心理及生活上的独立,于是在人权独立和人身独立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这种矛盾反映于当时的社会,便是女子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其独立,却又需要依赖男子而生活的悲剧。其实经典的爱情故事一旦移植到现实中便成为一种悲剧,羿和嫦娥便是典型。羿是当时的盖世英雄,嫦娥自是绝世的美女,就连三岁孩童也能预示出他们的婚姻。因为对于旁观者而言,那是激情的延伸。爱情本身就是男女双方激情的升华,就像酒后才会使人醉颜,于是红着脸,随口道出想说的话,婚姻只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传颂者,本身就不必担负华彩之后的黯然,于是他们不可想象在激情之后的平淡生活对于很多人都是不可承受的乏味。爱情被取代了,遮掩现实的生活的光晕消失了,生活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它的沉重和平实。兴许在婚前还爱吃乌鸦炸酱面的嫦娥也开始抱怨了:“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这便是爱情盲目的残酷,爱情在未经平淡的生活磨砺前,再美妙的结合都是苍白的。婚前恋爱得有多光彩,婚后欲将体会到多大的失落,嫦娥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心态,于是不悦的情绪从语言上延续到行为中:“嫦娥正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当时许多女子在婚前婚后提出的种种物质需求,反映了她们在婚姻生活中的物质落差:既渴望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又没能力自己去取得,于是便将责任转嫁到丈夫身上。“你不能走得更远一点的么?!”嫦娥希望羿能为自己的需求付出的更多,因为妻子怨其不争的永远是丈夫,而丈夫哀其不幸的永远是社会,就如羿有射箭之艺,却没有可射之物,面对嫦娥,“觉得惭愧,两颊连耳根都热起来”。是夜,两人同床异梦,一个为了未来的生活更多彩,一个为了明天的饭桌更丰富。据说男人的心智比女人小17岁,所以在感情生活中,女子更为现实,男子则是幼稚的;女子想用物质来承担情感,男子则想以情感来派生物质。就像嫦娥认为物质是与羿的情感基础,一旦匮乏了,“奔月”也不为过;而羿则认为情感是动力的源泉,所以“决计明天再走得远一点”,也才会对嫦娥说:“但是我第一先替你打算”。次日,羿远走七十余里,为了妻子的口食,于是误射了老太的母鸡和遭到逢蒙的伏击。生活就是这样,在你想要掩饰的时候,它会让你暴露得更清晰;在你急需救助的时候,它会施舍给你更大的困难;在你道貌岸然的时候,它会让你重新变回小丑……一切的一切,都将你拉进愿望相反的泥沼里。我并不将羿对待婚姻的态度看得有道德,因为他自己最先开始打算:“我呢,倒不要紧,只要将那道士送给我的金丹吃下去,就会飞升”。“金丹”作为一种意象,可看成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途径,也可看作某个未知的人——兴许是情人吧,依附情人也是改变生活的途径,过去有,现在的社会更不少见。这也可看出男女在爱情生活中一些差异:男人最卑劣的地方莫过于“泛爱”,女子则莫过于“薄情”。所以男子在拥有重多情人的同时,一样善待自己的妻子;女子在拥有情人之后,则考虑谋杀亲夫。当然,嫦娥不是潘金莲,志在远走高飞,并不打算鸩杀羿,只是偷食了金丹。羿提着鸡回家,得知嫦娥偷食了得之不易的金丹,于是愤怒了,“从愤怒里又发出了杀机”,在这里,也许每个女子都应该明白,雄性荷尔蒙的大量分泌,并不仅仅是让男人长起了胡须,且致使男人都具有潜在的暴力。羿在冲动之余,作出了新的打算:“明天再去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药,吃了追上去罢。”追则追矣,其实羿迷糊得很。女子对不爱忘却的速度比男子快得多,这仅仅从女子那种乱伦的性幻想就看出其心灵潜在荒诞欲望的非道德性,这种非道德性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往昔感情生活不抱有任何心理重负,因为她们选择遗忘。羿是再也追上嫦娥了,既使追上,嫦娥也会说:“我们回不去了,我们回不去了!”遗忘加上她们情感的极易宣泄致使女子寿命总比男人长得多,所以在人们想象的世界里,嫦娥在一百多年前还活着,而羿则早已死去了几千年。鲁迅在对待《奔月》中爱情,婚姻和生活所表现出的态度并非只是聊侃。太多的小说把爱情描写的过于神圣,兴许其本身就是神圣的,然而却正被人们拉下神台。太多的作者要么就写一部关于伟大的爱:爱乃是生命的意义;要么写些爱情的阴谋:婚姻的妓女和情感的骗子。而鲁迅的《奔月》则可看成一种开创:一种特定历史下出现的一种特定的婚姻;或是男女双方在经济上失衡后又遭到意外的经济打击,各自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或是婚姻的背叛和反背叛……其实中国人的爱情观或婚姻观具有劣性,例如所谓的“门当户对”而其实质则是物质问题。婚姻还没有开始,物质的问题已经放到首位,虽说渴求较高的物质生活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但却是牺牲自己的情感甚至是人格得到的,试问其意义何在?说到底这是一种惰性。依附和拼搏,当然是依附更简单些。或者,陶醉在物质生活中还没能体会出自己情感世界的荒芜,一旦物质的盛宴撤消了,情感的漏洞才极易显现。兴许,鲁迅批判要表达的,正是这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8

关于《奔月bai》主体思想的研究,主du流的一共有五种zhi说法。

第一:认为《奔月》是dao一篇关于爱情与生活,爱情与家庭的历史小说,爱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二:认为《奔月》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大方面又可分为三个小方面。

1、对英雄的落寞、孤寂的感慨和悲愤。

2、深沉的人生悲欢的深刻思考

3、肉体与精神的冲突

第三:认为《奔月》意在告诫人们要脱离英雄式幻想。

第四:进化是永恒的,人只能处于中间物的状态。

第五:鲁迅只是借《奔月》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新给历史人物定位。

选自@戒为良药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