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如题所述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尊崇“孝道”的文化大国,对父母慈孝,在古代来讲,几乎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

儒家《孝经》开头就明确写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因为父母才得来的,所以要十分珍惜爱护,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不剪头发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眼里,连爱护头发丝儿都是孝顺父母的一种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孝”是排第一的,不仅孔子推崇孝道,阐述孝的重要性,印度即其它亚洲地区也有推崇类似的伦理观念,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人,他就曾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

在《六度集经》中,佛告诉众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据说佛成道之后,仍然对父母表现出孝亲的行为,他为父亲度化,为其阐明世间真理,在其死后,又亲自收殓尸棺安葬;对其母亲则是为报怀胎十月的恩德,连续几十天为其宣说《地藏经》。

释迦牟尼说自己是因此成佛,其实他成佛后也是更加尽心尽力地奉行大孝之道。佛教的这种观点和中国本土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中国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除了不随意伤害身体外,古代还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即父母去世,即使再大的官,也要暂时停止一切事务,回乡守孝三年,否则就会遭到弹劾,被世人指责没有孝心。

对父母慈孝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父母从小到大含辛茹苦的抚养,没有他们的包容,就不可能有健康成长的子女,因此,自古以来,孝就尤为受到重视。

清代有句经典俗语,叫“百善孝为先”,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对孝道的注重,孝是对父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父母付出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人性伦理道德的一种至善至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3

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千百年来,它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慈孝的核心内容是尊老爱幼,老年人对晚辈要慈祥以待,晚辈孝顺老年人。慈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其中前半部分就有专门讲“慈孝”的段落:“香九龄,能温席”和“融四岁,能让梨”,讲的就是晚辈孝敬长辈的动人情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慈孝”观念的养成,“慈孝”从小的方面来讲关系到家庭和睦,从大的方面来讲,它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转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变更,这种美德一直不曾被抛弃。

慈孝文化在另一个精神内涵就是提倡“人人平等”。也就是说,慈孝文化不仅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同时,也对长辈提出“慈”的要求。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要避免对子女过于溺爱,更不能动辄辱骂和殴打。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从言行上正确引导子女,才能让父母成为孩子 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慈祥的长者,孩子才会心生孝意。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时代,慈孝文化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尊老敬老,关心和爱护老人,就会给我们的下一代做出一个不好的榜样,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将是极其不利的。

综上所述,慈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传承,我们要对慈孝文化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2个回答  2020-02-28

对父母慈孝有多重要?这个简直无需多想。试问天下谁不是父母所生?乌鹊尚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义,何况人乎?

但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慈孝”,其实是不能寻根究底的。我们宁可相信,作为一种外来宗教,释迦牟尼之说,更多是借重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以更好地在本地弘扬。

反观释迦牟尼的一生,年纪轻轻就出家,虽然是舍弃了王位,但对年迈的父母而言?谈何慈孝?释迦牟尼出家时,儿子尚在襁褓之中,就父子而言,又有何慈孝可谈?

但这并不成为我们不需要对父母慈孝的理由。相反,我们更应该好好继承、发扬我们慈孝父母的美德。而这一点,正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受其他文明羡慕与学习的地方。

人类都是有感情的,我们常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那么,历史是什么?今天之前都可以称之为历史。对我们一个个体来说,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最基本的历史。

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慈孝之心都不能保持,还指望他奢谈什么家国大义、民族情感?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对父母慈孝,或许可以溯源到古人“养儿防老”的思想。

古代物质匮乏,人老之后,体力不济,无法耕种畜牧,生活物资的获得,需要更借重后代来供给,所以才养成这种父慈子孝的传承。

时至今日,物质丰富的年代,从客观上来说,即使我们垂垂老矣之后,只说获得食物的途径,根本无需后代供养。

然而,如果我们想获得最美好的回忆,想了解自己曾经的弱小、以及更好地理解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与艰辛,最适合的途径就是从父母身上来获取。

所以,对父母慈孝,其重要性,不但关系着历史的完整性,这是大的方面;也关系着我们自身的延续性,这是小的方面。

一屋不扫何以济天下?连父母的慈孝都不能做到,还谈什么发家致富?

第3个回答  2020-03-04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

人们常以“父慈子孝”来赞誉一个家庭的和谐;民间也流行着“世间百善,始于孝心”的说法。佛教的慈孝伦理是承借了儒家的慈孝伦理,《菩萨睒子经》称:“人有父母,不可不孝。”

慈孝是一种天性。孔子认为,慈是父母对子女的天性之爱,而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所引发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子女对父母的酬恩之心、报本之情。从道德行为上来说,慈孝是父母善待子女、子女善事父母的行为;从道德情感上来说,慈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情感,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敬情感。二者互动中所产生的爱敬情感和行为,都是纯真无伪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所以,慈孝是人性最基本的表现,是人性最起码的要求,是人类之最为基本又最为神圣的爱的表现,以爱人为核心的其他道德情感都是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生发、延伸出来的。

目连救母

慈孝的伟大,不仅在于要求爱子女、爱父母,更在于要把这种爱推广到他人,于是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千古名言。人们关爱自己的父母,就应该把这种爱心推及于别人的父母,去关爱天下所有的老人;人们关爱自己的儿女,就应该把这种爱心推及于别人的儿女,去关爱天下所有的孩子。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把这种慈孝之心推广到天下百姓,实行仁政,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所以佛祖所言“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正是由此。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第4个回答  2020-03-03

释迦牟尼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他成佛后所说教法,也是教导后世弟子以孝为戒,可见,对父母慈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话说在佛世时,有一名外道对三宝非常不满,有一次,他见阿难尊者托钵乞食,于是公然嘲讽道:“你的导师瞿昙才生下来7天时间,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可见是他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他就是一个恶人!不仅如此,瞿昊还私自逃离王宫,他的父王听说之后,竟当场昏倒在地,瞿昊回来后,让人用水将父王泼醒,父王举醒后大哭道:‘现在国家都是属于你的,我也算是你的一个孩子,为何你要这样做?’可见,你的导师瞿昙就是一个不孝之人。”阿难尊者听后也感到非常惭愧,回去后马上问佛:“世尊!佛法之中,到底有没有孝养父母呢?”世尊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于是舒颜微笑,从面门放出五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可见,世尊对慈孝也是非常看重的。有的人认为,对父母慈孝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人认为,对父母慈孝是需要金钱的,而自己没有钱,所以不用对父母慈孝。事实上,慈孝无关乎金钱,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血肉都是父母给的,有什么理由不孝顺他们?什么是慈孝?慈孝不是要求我们做子女的给父母十元钱或者一万块钱,而是要求我们常常把父母记在心中,对他们时不时地问候一下,看望一下,表明我们没有忘了他们。也许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却意义非凡。

所谓“百善孝为先”,慈孝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习惯,并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