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联不是第二大工业国吗?为什么苏军的装备给养不如德军?不合理啊?

兵临城下中三个人发一把枪,新兵只给5发子弹估计有点夸张了,不过历史上苏军装备确实不咋地。
但苏军装备应该是特别好的啊,那可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怎么还用莫辛奈甘?
美国给陆军大规模更换加兰德(陆战队好像看不起半自动的),苏联为何不大规模装备SVT40?难道也和日本一样生产不起子弹?
虎王那样的重坦克德国来一辆,苏联产三辆,那还怕什么德军装甲部队?苏联二战时从哪体现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实力了?
后来要靠美国不要钱一样的援助苏联成千上万的坦克战斗力与各种战略物资,苏联真是脸都不要了!

第一,斯大林格勒三个人分把枪是有历史依据的。当时苏联大量工厂正在迁往乌拉尔山,重新组织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武器的匮乏。此外,由于糟糕的计划和运输,前方武器的确紧缺


这个东西在赫鲁晓夫的20大报告中有,赫鲁晓夫说:当时我们设计了很多新式的武器,但由于斯大林的问题,没有生产(大意如此,原文忘了,你可以查一下)


第二,为什么不用SVT40的问题。SVT40的确不错,技术先进,但缺点在于对保养的要求比较高。不符合毛子的操作习惯。当时生产了100多万只,但部队不喜欢。这枪不好好保养就很容易卡壳

在部队的要求下,换回了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这枪皮实,志愿军曾将此枪戏称为脚蹬枪,卡壳时用脚蹬即可)

喜欢SVT40的部队,主要是训练有素的陆战队、伞兵,另外德国人对这种枪的评价也很高


第三,关于坦克生产问题。首先,毛子的坦克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有机会去军博看看那里放着的T34和IS2,看看那炮塔就知道了,铸造炮塔上全是沙眼,不少足有小指头大

这种坦克挨上一炮,即便不完蛋,里面就是铁渣乱飞

再说毛子的坦克炮和光学设备,都不如德国人

最后说说坦克组乘员,德国人走的是精兵路线,像豹的车长原则上都要军士长以上的人员担任,乘员车组原则上不拆散以保证协调

毛子这边都是没训练几天就上去了,素质没法比


相比之下,毛子只能走暴兵路线,蚁多咬死象,靠数量淹没对方


至于第二大工业国的威力还是发挥出来了,至少在迫击炮生产上,毛子的暴兵可见一斑。当时毛子迫击炮生产量是德国的5倍,而德国的迫击炮产量就已经相当于其他各参战国的总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2
你好,兵临城下中的这一细节丝毫不夸张,列宁格勒战役初期,苏军惨败,兵力损失严重,许多西伯利亚,乌克兰等地的青年被强行推入战场,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更不用提军事装备了。斯大林虽然通过”五年计划“用铁腕把苏联带入一流工业国之列,但这种强大是以牺牲农业和其他产业为基础的,这导致了苏联的经济体系极为脆弱。此外苏联的工业布局大多在东部,战争初期希特勒的闪电战一举使纳粹的兵锋直指莫斯科,东部工业重镇悉数沦陷,而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重建工业体系则尚需时日,所以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军备多靠英美的援助。这不是英美的善心大发,而是丘吉尔和罗斯福意图用斯大林牵制希特勒。貌似强大的苏联之所以在战争初期一触即溃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斯大林的战略失误,斯大林一直做着和希特勒平分欧洲的美梦,对于战争狂人的野心准备不足。二、经过大清洗运动,苏联国内各方面的人才被洗劫一空,军队精华更是损失殆尽,以至于国防严重虚弱。三、斯大林对东欧的灭绝政策使苏联在东欧人心尽失,许多东欧的加盟国并不拥护苏联反而帮助德国。至于苏联为何不大规模装备SVT40的问题则并不在于工业,此枪在二战前就以研制成功,在39年的苏芬战争中就已经装备部队,之多一没有大规模装备是因为,军队对此前的反响褒贬不一,可靠性欠佳。至于整体的装备方面,苏联熬过42年冬天之后就已经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了,西伯利亚的工业建成,更多的兵员补充。最主要的还是苏维埃整体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苏联广阔的传略纵深起了作用。
第2个回答  2013-12-02
这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二战后,德国被打烂,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二战前,苏联仅仅通过二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发展的特别强的,虽然发展速度很快
第3个回答  2013-12-02
二战时苏联的状况和我国当时大跃进类似。都是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及农业等基础产业根本跟不上需求。因此它就是重工业再好,也没办法产出足够的原料来供给生产。
第4个回答  2013-12-02
第一,看看朝鲜,这些专制国家比较能吹。第二,苏军装备还行,但大清洗导致中高级军官损失很大,新来的没有作战经验,苏芬战争就暴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