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乎在出版方向的尝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3-21
我还没想出来知乎能靠什么盈利,出版是一个尝试,其实已经在亚马逊、豆瓣和多看平台发布的《知乎周刊》的免费策略对于吸引新用户就是非常好的。正因为免费,所以读者对内容的要求是很宽松的,即使枯燥、没有连贯的阅读体验也能容忍。

作为提问式的回答,知乎是合格的,但作为一本要让读者掏钱的书籍,以摘选回答为基础是不妥当的。知乎已经积累了各行各业能产出高质量内容的作者,这些资源是非常可贵的,如果出书,需要一个有高度的编辑,吸引人的选题,精选作者,约稿重新来过。忘掉知乎的提问和已有的回答,不是做修订和增补,是从选题的角度,一字一字重新写。

通过知乎建立起来的个人品牌,来确认作者能胜任写一本吸引人的书,这是知乎平台擅长的“推荐”功能。通过知乎积累的内容资源和投票机制来确定主题,这是知乎平台擅长的“筛选”功能。通过知乎的社交功能让对这事有兴趣的人一起合作,这是知乎平台擅长的“匹配”功能。通过知乎不断壮大的用户规模来形成口碑,这是知乎平台擅长的“推广”功能。知乎的角色可以是组织和参与者,也可以是服务提供者。比如magasa和字节社合作的《虹膜》就是一个好的范例。
第2个回答  2018-03-21

出版领域,当然是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实体书,一个是电子书。应该说,知乎现在在电子书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个大家都知道,知乎在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平台上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内容提供方。

商业尝试

没有商业模式,一个网站无法长久存在。只要知乎的编辑可以保证所选答案的质量,至少我是会根据我的兴趣买的。在海量的高质量问答中整理出精华,也是一直很有价值的工作,知乎坐守这么大的知识宝库,必然要想集结优秀知识方向发展,现在的知乎周刊就是很好的尝试。

知乎涉足出版仅是尝试,目测能带来不少的用户粘度。无论是电子出版还是实体出版,会购买的读者一定是从知乎或是其他平台对作者有了一定了解,而这种了解是建立在阅读回答的基础上的,所以,这种集结回答精华重新编辑出版的方式,对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纪念和对作者的鼓励。

大势所趋

知乎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直走的小心谨慎,事实上不少拥有高质量用户的网站已经在尝试类似的道路了。原知乎大神GS从知乎跳到豆瓣后,实际上也开始进行收费的写作,最近豆瓣还搞了一个征文大赛,鼓励用户进行创作,网易云阅读几个月前也开了捧场功能,让写作者们有能力获取一定的回报。

更好的留住了优质用户

很多时候各位都在担心,知乎该如何留住优质用户,并让优质用户长时间输出优质内容。我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这些优质用户有“利”可图。这个“利”,既是金钱,也是除知乎外大众的肯定,从某方面来说,亦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式。既然知乎长期以来致力于成为高端知识社区,让大家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不该偏于一隅,既然时机成熟,总得“内销转出口”。这些无私贡献个人经验及学识的大牛们,理应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价值。

只要是走在正常的道路上,我是希望知乎越来越商业化的,我总认为良好的商业化只会催生更多有价值的答案,也会吸引更多优质用户的到来。以后,分享干货的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利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



第3个回答  2018-03-21

    当然有两种出版方式:一种是实体书,另一种是电子书。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出版电子书的理解。 应该说,现在知道在电子书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众所周知,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平台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内容提供商。

    卖书要交税,还要向出版社的一些费用,还有销售渠道(豆瓣,亚马逊)生成的费用,这些“苛刻的税”大概占了书价的一半。 其余的一半,这是真正的收入,我几乎知道85:15,我拿散装。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分享,因为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价值似乎远远大于这个。 稍后解释。

    封面设计:我的封面是以我的书名为基础的,其他人我不了解情况,但是我知道书的封面是由设计师(或兼职)设计的。 他给了我第一版的细节我不满意,后来改了一些,我觉得改好了,但是围绕着朋友的设计说,“嘿,我知道你帮忙画出来了!”,所以可能不会 真的很好看。 但是放在四本书的中间,我觉得我的封面是很厉害的。谁会为阅读付费? 会付钱看什么书? 事实上,通过知道和字节俱乐部已经发布的电子书,做了分析。 做官方调查是可以做的,我想知道朋友们肯定是愿意帮忙这个忙,毕竟一直在知乎里玩,知乎盈利我们才能长久地玩下去啊。

    但是,个人认为自己发表很长时间不能让他们活着。 或者说“搭配”,知道团队合作和水平有限,都难以调整,只有越来越累,才能发挥平台优势才是出路。 你可以让那些有兴趣和能够支配的人,或者你可以授权其他的团队去做。 知乎应该专注于主营业务,强化用户规模,生产优质内容,发展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