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4

这句话的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惠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7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道,不是真有什么树。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也无从生出了。就是无所住也。

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的诗句。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菩提树”、“明镜台”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而六祖“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则指的是真实本心。

禅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讲的就是“菩提”即真实本心如来藏。而六祖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高明得多。

因为“菩提”确实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无觉无知的,是“诸入不会”的。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物可供人“勤拂试”。但佛法不是如虚空一样的空,不是断灭空,不是世俗认识所能了知的。是即相离相,无相无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的。

所以说,这禅诗是在六祖亲证菩提之前的诗,并不代表他后来亲证菩提后,对佛法的正确认识。禅门是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千百年来,历代
祖师以及佛子,修行参禅都是为了亲证这个“菩提”。

扩展资料: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菩提偈

作者: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菩提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3

字面意思: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扩展资料:

赏析: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参考资料:

菩提偈    百度汉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6

意思为: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道理。

拓展资料: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