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论语 立身处世 的全文翻译

如题所述

【原文】子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站得住的意思),四十而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规律 ),六十而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七十而从(遵从的意思)心所欲,不逾(越过)矩(规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得住。惑: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颜渊、季路侍(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子曰:“盍(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夸耀)善,无施劳(施,表白。劳,功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注释】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盍:何不。合音词。敝:使……破。伐:夸耀。施:表白
劳:功劳。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思考: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明确: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原文】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可以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广大)毅(强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弘: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评析】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点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注释】闻:名声,名望。焉:怎么。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原文】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注释】雕:通凋,凋零。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人的骨气:一个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动摇不得,改变不了。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剥夺,他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变,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孔子的这种思想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图强、勇敢有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通达,显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有名望),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对人谦恭有礼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何如:怎么样。达:通达,显达。闻:有名望。是:这。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评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即“闻”与“达”。“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表里如一的问题。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评析】这是孔子论读书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志向。孔子认为留恋家室,贪图舒适、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志存高远,发奋求知,艰苦创业,经邦济世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境界。

课文小结:这几章都是讲立身处世的道理。人的一生应该有崇高的目标,要做一个高尚通达,令人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君子。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规划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好每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此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0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温良恭俭让 和为贵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义勇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朝闻夕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 朽木不可雕 听其言,观其行 无欲则刚 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愚不可及 轻裘肥马 文质彬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临事而惧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诱 欲罢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 非礼勿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欲速则不达 临危授命(见危受命) 以德报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下不忍则乱大谋 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追问

我要的是翻译

第2个回答  2023-10-18
《论语》中关于立身处世的章句较多,以下是其中一章的全文翻译1: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业,三十岁言行合于礼,四十岁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辨明是非真假,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