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课堂管理?有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特点有哪些?

如题所述

课堂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在很长的时期里,教育先哲们没有对之进行系统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课堂管理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才逐渐由孤寂而愈益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兴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课堂管理的内涵,促进了课堂观念的转变,推进了教育的变革。然而,课堂管理的变革及其对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反应在我国的课堂教育实践中,或者说我们当前的课堂管理是否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无疑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课堂管理的意义与变革,并以此为参照检省课堂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新型的课堂管理观和课堂管理模式,为改进课堂管理,建构新型课堂,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课堂不同于教室。教室主要是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课堂则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式的互动情境。课堂管理就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有效课堂环境是建立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有效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首先,课堂管理通过良好课堂环境的创立,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各种活动有计划、有效率地开展,课堂必须维持一定的秩序与常规。但由于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各种冲突与矛盾,发生各种偶发的干扰事件,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受到干扰。当教师面对课堂秩序失序时,传统的做法主要注重通过其“权威”实施课堂控制。即使教师通常采用的表扬,也往往具有批评或惩罚的意味。这种课堂控制方式尽管也常常收到教师所期望的控制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课堂的僵化。而太僵化和太拘泥于形式,将不可以免地抑制创造、更新与活力,极不利于课堂的持久发展,课堂秩序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或意义。有效的课堂管理首先就必须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有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秩序的维持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扼杀反而促进课堂中的创造,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课堂管理通过促进课堂交流,保持积极的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相互作用或互影响也就是课堂情境中的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信息交流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信息交流的成效决定着课堂活动的效果。课堂管理正是通过不断度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课堂交流。同时又通过有效的课堂交流,促进和保持课堂互动
第三,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而人的持久发展又依赖于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亦即有赖于课堂的生长。一个生长性的课堂也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课堂,一个采纳积极的伦理和保持课堂成员合作创造姿态的课堂,它具有社会和环境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作为其所有的价值、管理理念和**常管理惯例的中心。课堂的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课堂的生长无疑是课堂管理的指向性功能。课堂活动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活动是其学校生活,乃是其整个人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课堂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学生的持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
21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极大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将打破“资源时代”的种种梦想,朝着“知识时代”迅速迈进。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知识时代挑战的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内在的、迫切的要求。在社会变革的强大冲击下,教育也不断地调整与变革.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这一经典性报告,不仅对世界教育的变革给予了深刻的反思,而且提出了对后来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许多指导性建议。其中最为重要的建议包括:指出了科学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不仅要实施科学训练,还要培养科学精神;要把发展人性,亦即培养创造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使命,以培养一种“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完善的人;确认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及作为学习化社会基石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育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整个一生所必需的,而且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主要针对教育专注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以及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新构想,要求教育注重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培育人们学会关心的品性;针对社会进步与个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求教育从促进统一性转变为促进创造性和革新精神
1992年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度人同,并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要求我们对于教育的功能,尤其是教育对于全体人的发展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进一步加以思考。</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并将终身教育视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和“进入21世纪的钥匙”,为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