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哪年

如题所述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5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的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

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

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30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6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一五”期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五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1.4亿元;5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的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心的825个工业企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一批比较强大的骨干;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新式机床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和矿山设备制造、高级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同时,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农业副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4.7%,平均每年增长4.5%,也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4.3%的速度。在上述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5年内,全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提高22. 9%,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30.3%,农民的收入增长20%左右。

  1953年5月1日,人们欢欣鼓舞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一年,新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年是执行“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周恩来说:“我们国家计划建设的规模一开始就是极其宏大的,摆在人民面前的任务光荣而巨大的。”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渴望与梦想,那就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我们100年来,就是工业落后就挨打,所以毛泽东同志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共和国领导人就开始酝酿筹划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1951年,“一五计划”便进入了编制设计阶段。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进行全国范围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和文化建设,这毕竟是第一次,应该说是没有经验的。在当时的清况下,只能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经验。”

  1952年,周恩来、陈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中苏双方经过了长达9
  个月的协商,最后确定了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

  1955年,经过多方协商和反复修改的一五计划草案,提交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这个方案提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大会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并且认为它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纲领。

  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说:“从提出、酝酿、研究、制定、审查、通过,最后正式通过,经历了五个年头。”

  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它不像后面我们有了成功的经验,前几年就制订好了(计划)到时候开始实行。它是一边计划,一边实行。当时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五年建设,要在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打一个初步的基础。”

  ‘一五计划’,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提前
  工。它是一五计划第一个建成投产的重要项目,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无缝钢管。随后,武钢、包钢、一汽、长江大桥也开始施工并建成投产。一大批新达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各项任务,中国从学习苏联起步,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袁宝华说:“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顺利地完成,我看这个意义怎么样估计它都不为过,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开始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面貌,为中国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计划”。

  迄今为止,我国共经历了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正在编制中的十五计划又将向人们描绘出中国21世纪的发展蓝图。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11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到1957年,中国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一五”期间,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五年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1.4亿元;5年内在全国各地开工建设的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心的825个工业企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一批比较强大的骨干;一些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新式机床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和矿山设备制造、高级合金钢和重要有色金属冶炼等,都在这期间建立起来。同时,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84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4%,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农业副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4.7%,平均每年增长4.5%,也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4.3%的速度。在上述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5年内,全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提高22. 9%,职工的实际工资增长30.3%,农民的收入增长20%左右。

  1953年5月1日,人们欢欣鼓舞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一年,新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年是执行“五年计划”的第一年。

  周恩来说:“我们国家计划建设的规模一开始就是极其宏大的,摆在人民面前的任务光荣而巨大的。”

  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渴望与梦想,那就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我们100年来,就是工业落后就挨打,所以毛泽东同志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共和国领导人就开始酝酿筹划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蓝图。1951年,“一五计划”便进入了编制设计阶段。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进行全国范围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和文化建设,这毕竟是第一次,应该说是没有经验的。在当时的清况下,只能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经验。”

  1952年,周恩来、陈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中苏双方经过了长达9
  个月的协商,最后确定了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

  1955年,经过多方协商和反复修改的一五计划草案,提交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这个方案提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大会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并且认为它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纲领。

  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说:“从提出、酝酿、研究、制定、审查、通过,最后正式通过,经历了五个年头。”

  中央党校教授范守信:“它不像后面我们有了成功的经验,前几年就制订好了(计划)到时候开始实行。它是一边计划,一边实行。当时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五年建设,要在中国工业化的问题上,打一个初步的基础。”

  ‘一五计划’,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提前
  工。它是一五计划第一个建成投产的重要项目,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第一根无缝钢管。随后,武钢、包钢、一汽、长江大桥也开始施工并建成投产。一大批新达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各项任务,中国从学习苏联起步,开始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辉煌历程。

  袁宝华说:“第一个五年计划能够顺利地完成,我看这个意义怎么样估计它都不为过,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开始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面貌,为中国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计划”。

  迄今为止,我国共经历了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正在编制中的十五计划又将向人们描绘出中国21世纪的发展蓝图。
第4个回答  2020-10-29

考试题: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