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该不该打回去?这样做孩子不会吃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开学季快到了,妈妈群里的讨论愈发热烈。开学用品准备起来非常容易,但大家心理上的适应好像并不简单。

不仅仅是孩子对于开学有着“分离焦虑”,就连家长们也有无数的担心。其中群里引起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 “宝宝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怎么办?”

这个问题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有经历,有的宝妈说: “我家孩子性格内向,被打了从来不知道还手,教他打回去他也不敢伸手。” 有的宝妈说: “孩子一进幼儿园我就告诉她,被打了一定要先告诉老师,不要做没把握的事情。”

就在前两天,浙江卫视的真人秀节目《 不要小看我 》上热搜了。 节目中,一个小男孩揪另一个男孩的头发,教授王弢立刻让被揪头发的孩子打回去。

90%的家长都非常赞同这一做法:

只有小部分家长表示 与其打回去以暴制暴,不如教孩子主动远离伤害

还有一个人说: “评论让我害怕了,我孩子长大后身边会不会都是这样的小朋友?”

确实,看到前排清一色“打回去”这些充满力量感的评论,我突然有些凌乱了。

“孩子被打该怎么办”这是反复在讨论的 育儿 话题,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部分父母都觉得第一反应就要打回去,否则就会吃亏,甚至吃一辈子的亏

孩子上二年级之前,我上班隔三差五就接到老师的电话“你孩子又打了小朋友了!”,事件发生的频繁,以至于一到中午看见老师电话就如临大敌。

了解前因后果我发现,孩子从来不会主动打人,但是别的小朋友打了他,有时候不是故意地碰了一下,他都要打回去。 孩子个子挺高大,手劲也足,每次反击都要把别人打哭,而先被“打”的他则一脸懵逼。

但是,我这个老母亲就倒霉了,数不清道了多少次歉,于是我和孩子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原来是孩子认为自己能做主了,不用麻烦老师,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也不知道对方打人的原因,只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为了不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被欺负”, 我一定先要教会他分辨伙伴们之间的“正常冲突”,还是有人要“欺凌”你。

01 是否带有恶意的、持续的的冲突

欺凌是指蓄意并反复作出的恶意挑衅行为,包括:肢体,言语或非言语性的伤害,用意是让他人受伤或感到不适。

刚刚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有这么复杂的思想。

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是因为觉得“玩具被抢了”或者“我喜欢的位置被占了”之类的小事发生冲突,通常情况下老师会很快协调。

所以这个阶段,我会告诉孩子, 小朋友不是故意针对你要欺负你。但是如果你觉得真的有人经常让你不开心或者打你了,你可以选择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 ,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初中、高中的孩子,发生校园霸凌的情况,一定要支持孩子大声反抗,还要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

02 是否存在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的冲突

文章前面有个评论是“要打回去,就算打不过也要还手”。

可能家长的本意是为了不让孩子变得懦弱,但是却忽视了实际的情况。 在明知道年龄、体力差距大的时候,大部分孩子是不敢还手的,父母仍然强迫孩子打回去,只会让孩子觉得痛苦。

年龄小的孩子发生肢体冲突是非常常见的情况,现在让小朋友学习跆拳道等课程的家长也非常多。经常练习的孩子看惯了打打闹闹,不以为意,有的还会在学校里获得“小霸王”的外号。

对于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各种社交问题,我们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笃定地不问缘由地教孩子“打回去”, 了解事情真相并不代表让孩子“忍气吞声”

01理性看待幼儿冲突,不强化“弱势地位”

曾经有一位妈妈咨询我们,“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不会还手,但是会回来告诉爸爸妈妈,我很着急,孩子会不会成为学校同学重点欺负的对象?”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不都叫做“欺负”。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跟别人发生一点冲突,就生怕自己孩子“吃亏”,给孩子强加上“欺凌他人”或者“被欺凌”的标签, 那么孩子就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决与他人发生社交冲突时遇到的问题。

甚至每次事后都埋怨孩子不懂还击,在别人面前还经常形容自家孩子容易被欺负, 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内向,失去为自己分辨、反抗不公的勇气。

02不要教给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打回去”

根据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三岁的孩子我并不建议家长教给孩子“打回去”这样的做法,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虽然在逐渐增加,但还不具备随机应变的反应和能力, 一旦孩子真的用“打回去”的方法维护了自己当前的权益,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打”是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形成这样的思想之后,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不会具体区分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情况下“不该打”,而 直接用“打”的方法来简单粗暴地解决与他人的交往问题。

03理性沟通,教给孩子自我保护法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在学校遇到社交冲突,一定要第一时间跟老师沟通,但不是问责。客观、理智地询问和沟通,能体现家长对待孩子事情的态度问题,也有利于老师告诉你真相。

一次讲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孙女一次在学校,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后,李教授就告诉孙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 你可以揪住对方的耳朵,直到他放手为止。

有这些方法可以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比如:

在肢体冲突中要护住头、脸等关键部位;

推开或挡住对方的胳膊,抓住对方的手腕;

大声呼喊,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也给欺负者一种威慑;

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

还可以用 游戏 发问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想不出来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可以大声呵斥“不许打人!”对欺负者起到威慑的作用等等。

最后还有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不论还是是反击成功还是没有勇敢还手,都不要过分指责孩子。

重视孩子的心理 健康 发展,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站在你这一边,陪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