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报备行程有什么后果

如题所述

如果隐瞒行程不及时报备,有关部门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
一、疫情期间瞒报行程的处罚:
疫情期间瞒报行程会不会构成犯罪,要依据瞒报行程造成的后果而定:
1、如果未造成严重后果,不构成犯罪,但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如果造成疫情蔓延,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按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追究刑事责任。
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关于传染病防治的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根据司法实践,一般是指供水单位及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只有他们才能直接涉及到供水、对病原体污染物的消毒处理等各项极易使传染病传播的具体工作。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传播严重危险这一结果是不明知的。但行为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为则是故意的。如果行为人明知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传播严重危险而仍实施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行为的,则不能以本罪论处,而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三、报备的原因:
1.重要性:主动报备对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遏制疫情蔓延,降低疫情扩散风险,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必要性:主动报备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可为发现、追踪、分析病毒传播渠道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每个公民都应当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依法如实报告旅居史、不适症状等情况,并履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等法定义务,自觉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3.严重性:隐瞒病情、瞒报行程信息(尤其是风险区旅居史)、隐瞒与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引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可能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将追究当事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报备流程:
1、通过电话报备:省外、省内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实行主动报备制度,应提前先向目的地社区或单位报备,抵达后再向社区或单位报告个人信息、健康状况和行程信息。
2、可以通过网络报备:返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在“支付宝---豫事办---来(返)豫报备---社区报备”入口,向目的地村社区报备。这个报备系统需要我们社区做好宣传,可以通过微信群、公告、小喇叭、条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确保辖区居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补录报备:主要是对不会使用手机或网络报备,又没有社区联系电话的未报备人员。对未报备已经返乡的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进行补录,切实做到社区不漏户,户不漏人。
五、县内人员请做到“三积极”:
1、积极开展核酸检测。风险岗位重点人员要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落实好“一天一检”、“一周两检”核酸检测频次;其他人员按要求,积极主动前往核酸采样点采样检测,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2、进入公共场所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进入全县机关办公场所、医院、宾馆酒店、商场、超市、旅游景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各类公共场所,积极配合开展测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科学佩戴口罩。
3、积极开展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的广大市民,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请应尽快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接种。
六、来(返)县人员请做到“三配合”:
1、配合开展提前报备;
2、配合做好“落地检”;
3、配合落实“三不”,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条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引起甲类传染病以及依法确定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
(二)拒绝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对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的;
(三)准许或者纵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的;
(四)出售、运输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未进行消毒处理的;
(五)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甲类传染病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
(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三)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
(四)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的。
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