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

如题所述

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项: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计量标准化、价格标准化、质量标准化、数据标准化。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

扩展资料:

选择成本控制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成本的特性与分类,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成本发生的变动性与固定性,变动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固定成本则不受产量因素的影响;

(2)成本对产品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直接生产成本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间接生产成本则样关性并不明显;

(3)成本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可按成本与不可控成本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会发生相互转化。

完善的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是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和保证,企来应在成本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 完善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发生时记载业务事项实际情况的书面凭证。在成本管理中,与成本核算和控制有关的原始记录是成本信息的载体。成本核算是否真实,首先要看原始记录能否正确全面反映各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情况,以及资金耗费在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

(1)设备使用记录

设备使用记录反映设备交付使用、设备开动和运转、设备维修、设备事故、安全生产等情况,如设备交付使用单、设备运转记录、事故登记表等。

(2)材料物资消耗记录

材料物资消耗记录反映材料领取、材料使用、材料退库等情况,如收料单、限额领料单、切割单、材料退库单、代用材料单、补料单、材料耗用单、工具借缴登记簿等。

(3)劳动记录

劳动记录反映员工人数、员工调动、考勤、工时利用、工资结算等情况,如考勤簿、停工单等。

(4)费用开支记录

费用开支记录反映水、电、劳务以及办公费开支情况,如各种发票、账单等。

(5)产品生产记录

产品生产记录反映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转移、产品质量检查、产品入库等情况。如工作票、进程单、产量明细表、废品通知单、产成品入库单等。

2. 监控计量验收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切财产物资、劳动的投入耗费和生产成本的取得,都必须进行准确的计量,才能保证原始记录正确,因而计量验收是采集成本信息的重要手段。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单位一般分为三类,即货币计量、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

领发材料、半成品、工具等物资都要有严格手续和制度。有消耗定额的,按定额发料;没有消耗定额的,按照合理用量发料;防止乱领乱用,造成积压浪费。对于每月发生或每批生产剩余的物资应及时办理退库手续或结转到下期继续使用,以便使计入产品成本的物资消耗正确无误。

库存物资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物相符,避免差错和霉烂变质,防止积压浪费和贪污盗窃,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

3. 实施定额管理

定额是企业对经济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应达到的水平所规定的目标或限额。先进、合理的各类定额是制定定额成本、编制成本计划、监督费用开支、实施成本控制、进行成本分析的依据,对于降低劳动耗费、提高劳动生产率、简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涉及成本管理方面的定额一般包括:

(1)劳动生产率定额

劳动生产率定额包括单位产品生产工时定额、单位时间产量定额、台时产量定额等。

(2)设备利用率定额

设备利用率定额包括单位产品设备台时定额、设备工时利用率定额、台时产量定额等。

(3)物资消耗定额

物资消耗定额包括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单位产品燃料、动力消耗定额、材料利用率定额等。

(4)费用开支定额

费用开支定额包括各种制造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开支定额等。

(5)劳动生产定额

劳动生产定额包括生产批量定额、劳动人员定额、出勤定额、废品率定额等。

4. 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为了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经济责任,企业内部对物资、半成品、产成品在各部门之间的流转,以及相互提供的劳务可以采用内部结算的形式进行核算和管理。内部结算价格是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依据。

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通常是以计划单位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也有些部门以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加上一定利润作为结算价格,后一种方法能调动提供产品或劳务部门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所加利润额的多少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内部部门的业绩考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也不便于计算最终产品实际成本。

5. 制定规章制度

成本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计量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设备管理与维修制度,材料收发领用制度、物资盘存制度、费用开支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管理制度等等。

各种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随其生产发展、经营情况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本控制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6

1、财务领域控制

提高资金运作水平,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加强资金调度与使用;第三要降低存货比例,加强存货管理。通过以上措施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筹资成本。

财务人员要抓好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事前要抓好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事中要抓好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事后要抓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

2、策略管理领域控制

技术创新,寻求新出路。在成本降低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只有从创新着手来降低成本,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料用量或寻找新的、价格便宜的材料替代原有老的、价格较高的材料;从工艺创新上来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的损耗量、提高商品率或一级品率;

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与固定成本含量;从营销方式创新上来增加销量、降低单位产品营销成本,只有通过企业不断创新,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来激励创新,从创新方面着手,才是企业不断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

3、采购领域控制

一般来说,采购部门要根据企业生产计划来编制,而企业生产计划是根据销售计划来制定的,这样环环相扣,只要销售计划不出大的偏差,采购计划就大体上是合理的。商等资源共享。

4、生产领域控制

提高设备的利用程度,合理组织安排生产,避免设备忙闲不均;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合理安排班次,增加设备实际工作时间,实行专业化协作等等,这样可以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优化工作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最终产品或服务为止,合理制定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物资费用的定额;严格健全计量、检验和物资收发领退制度;健全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消耗、工时考勤和设备使用等原始记录为财务统计部门提供有效、系统、准确的信息。

5、销售领域控制

控制销售成本,销售部门在扩大销售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要强化销售费用的使用效率,相对降低成本。

首先,销售部门要研究、推进销售、服务的营销体系,以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其次,销售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各地方的税收政策,合理进行分公司的税收策划;第三,销售部门要利用经济决策方法,降低运输成本;第四,销售部门要利用成本最优决策,提高广告费的使用效率。

扩展资料

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工厂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经济利益,以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那么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精打细算,加强成本管理控制,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工厂企业的经营管理离开不两件事:提升营业额,降低成本。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销售,按理说,销售越好,营业额越高,企业的发展就越大,事实上,销售好,营业额高,还需重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成本的控制。

3、一般情况下,成本降低的幅度,要比利润增加的幅度要大,即成本降低10%,利润可能增加20%甚至更多。所以说进行成本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关键工作。它影响着产品的设计成本、采购成本、质量成本、销售成本、工作流程、资金占用、减少库存各个阶段。

4、良好的成本控制管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改进,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本控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项: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57945.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4-16

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的流程中,主要是在从报价到出货的全过程里。

做不好的企业应该去补强这一大块。

有的企业即使这方面做得好,仍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只看到了有形的成本,没看到无形成本的缘故!无形成本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有形成本。

以上这些内容均出自一本案例式成本实战新书,书名叫制造业成本倍减42法,这些只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容。

这本书非常适合制造型企业降低成本,作为一本决策者案头必备用书,书中有42个降低成本的方法和61个成本降低实战案例,集作者14年咨询实战经验,汲取企业200多家企业成本管理精华,用了肯定有效果,看后一年轻松省百万。

第4个回答  2007-11-23
导致公司高成本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部分可以罗列如下:

1、市场份额太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2、生产控制水平低,原材科浪费和残次品率过高;

3、劳动生产率太低,包括士气不高,人员素质不佳;

4、生产能力过剩,主要表现在冗员过多和固定成本太高;

5、采购渠道单一,原材料成本过高,企业资产处置不当;

6、财务政策不好,费用报销制度漏洞百出;

7、资金成本过高,利息太重,工资整体水平过高;

8、组织结构不合理,部门协调存在壁垒;

9、决策不当,产品或方案设计发生错误;

10、企业价值观零散,人际关系内耗太大。

以上这些不完全列举,常常是导致企业衰退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办法是不需要高层领导花时间的。绝不能等到经济紧张时期才意识到这一点,延误成本降低实际上无异于一种自杀行为。

成本降低作为提高利润的一种策略往往被忽视有许多原因。首先,成本降低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一个经理想成为裁减冗员的操刀人,也很少有经理愿意强制压缩部门费用。其次,即使降低成本对公司最终成果十分有益,通过成本降低来提高利润也不会像销售额大幅度增加那么令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