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问题。对于少数民族内附,中原王朝持什么态度。

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中原王朝为什么没有想办法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同化,而是保留他们的部落,(为什么不把少数民族渐渐的插入汉族,而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内迁的原因是中原需要人口,当时中国出生率应该算高的嘛,难道统治西域就需要那么多人口么。)至于有了内迁民族没被同化而造成五胡乱华。还有中原王朝存在时大规模内迁是哪个时期?对于内迁的少数民族,当时汉人怎样看待,是轻视还是尊重,还是具体看哪一个民族。流亡南方的东晋主张收复中原的人多不多?东晋对汉文化的有没有较好的保存汉文化。求解是,答得好加分!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有一条线可以区分很多的矛盾那就是土地问题(或者是赋税问题)! 东汉末年的统治者.土地的所有者 农民 .地方豪强 三个阶层,统治者腐朽了,国库空了,皇帝没钱了.只有从老百姓身上收刮了.土地兼并也越来越严重了,爆发了黄巾起义了.
在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是因为自然气候造成了自然灾害,大量的畜牧被冻伤,冻死了.少数人民共有5个大民族匈奴、羯、鲜卑、氐、羌大规模的内迁.
实直西晋王朝刚建立,中原的一切新制度.新机构刚刚成立了.在三国时,北方经历了曹魏将近30年的休生养息(相对于蜀汉的6次北伐.曹魏的40多年统治),中原地区的土地也饱和了.根本安顿不了这麽多的人.再加上中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一些歧视态度.少数民族遭到了中原统治者的压迫,少数民族人口被大量的贩卖成奴隶.在后来的十六国的后赵建立者石勒也当过奴隶.于是乎矛盾升级成了民族矛盾了.北方各地都有反抗之事.匈奴人刘渊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政权.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开端了.而后东晋十六国开始了.16国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小王朝.(成汉和冉魏是汉人建立的).在此中也时常爆发着民族的大仇杀跟灭绝政策.如羯人有时候把汉人当成双脚羊.可以随意的杀戮.胡人杀汉人不犯法.只赔点钱财就可以了事的.冉魏的冉闵也对少数民族进行过屠城等等....
东晋是司马王室的一支旁系建立的一个偏方一偶小政权王朝.靠的是几个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皇帝的威信也不高.士族主要有琅琊的王家,陈郡的谢家以及桓、庾四大家族.主张收复中原的人主要有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东晋的宗室和大族,经常争权夺利,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以致盗贼四起。总的来说, 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长期对峙的东晋,那是中国民族矛盾空前绝后的最尖锐时期,东晋也不具备收复中原的经济实力跟政治疑具力的.
东晋儒学文化型态与士风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孺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棋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拨的文化多元发展。其中既有盔、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整合,而且还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相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30
1、谁告诉你内附民族没有改变生产方式?河西四郡是农业区。

2、内附民族和汉族互相不认同,甚至是打了几辈子仗,怎么“渐渐插入”?引用诸葛亮征蛮的说法: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内附的情况虽然不同,但是道理类似,互相不认同的情况下只会引发混乱。

3、谁告诉你五胡乱华是“内附”民族造成的?“内附”和“臣服”不是一回事,更何况五胡当中有些本就与汉晋独立。

4、汉晋时期最大规模的内迁还是匈奴分裂后的南匈奴内附。

5、汉人看蛮人自然是轻视,即使是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对方是统治者也一样。

6、主张“收复中原”者比起“维持现状”者少。战争毕竟是个高风险高成本的活计。

7、东晋时期的汉文化不是“保存”而是“进化”,别把汉文化想象成封闭的温室。
第2个回答  2012-03-30
五胡乱华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从东汉中后期当时的中央政权已经被宦臣、地方军阀和农民起义搞的分崩离析,随时都会土崩瓦解,连自身政权都难以维持,更无力控制少数民族政权。东汉末年和三国前期实际上的魏蜀吴三国都有对少数民族有过一定的安抚政策,魏国是继承汉朝对西北羌族、辽东鲜卑、匈奴都有保持连贯,蜀国对滇、川边民也有同期的恩惠政策,吴国对山越先征伐后扶持都是为了巩固自身政权的稳固;但是三国长期的相互征伐再加上西晋时期尤其是八王之乱之后,中原地区已经是人烟寥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憧憬)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乘机的主动内迁,而非中央政权的主张。
中原王朝大规模的内迁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五代十国时期,随后的元、清更是直接的由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
每个时期的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看待都不一样,这里需要讲的就太多,楼主可以把你最想了解的告诉我;
当时流亡的东晋政权对收复中原并不积极,但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祖逖等,但因为得不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所以最后还是失败了。
东晋对中原文化的保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在文学诗画有代表性的有陶渊明、王献之等等--
深夜打字真辛苦,楼主满意的话看着给分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30
你的历史学的很片面!看问题很单一……问一下你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