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要念什么佛呢?

如题所述

一般来说,念佛是指念阿弥陀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

为什么我们常说的净土法门是念阿弥陀佛,而不是念十方一切佛呢?在隋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里面有解释: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千佛万佛,为什么只念阿弥陀佛
《西方公据》中说:各位善人,世间有千条万条路,为什么只教人念佛呢?这是由于人的念头,关系重大。牵魂引魄,造命生身,无不由此一念。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则生为人,一念横则沦为畜生。什么是饿鬼?只因贪念不知足呀!念魔还成魔,念佛便成佛。要想免除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念佛,一失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佛。远公大师,教人念佛。如果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怎么会误人!凡是念佛不能成佛的,其过错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然念了也和没念一样。纵然你念了一生,也当不了至心念一声。“念”字从“心”,并不从“口”。念佛时要从心而起,声音从口而出。心中的佛,口中的佛,两者都不可偏废。

千佛万佛,为什么只念阿弥陀佛? 因他老人家发过四十八大愿,誓愿度尽十方众生。这四十八大愿中,有一愿说:“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念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西方净土的殊胜妙境详细记载在《阿弥陀经》上,所以名叫西方极乐世界。唉!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便尽。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无量的寿命,而往生的方法,又是只念句阿弥陀佛。世间既有这样极便宜的好事,却不肯干,还要到哪里去踏破铁鞋而寻求无上道呢?从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若我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变成鬼而永堕北阴丰都地狱。”罢了,罢了,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门,让与别人行。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打扫净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清香一炉,换净水一杯,夜来上明灯一盏。不论纸画木雕,如同真佛一样。早晚参拜,必诚必敬。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慢念,朗念,默念,合掌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念,闲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这才是真念佛。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号鬼哭。念得天喜地欢。地狱在后,莲池在前。那时纵有千万人阻挡我不念,也不可能了。

"念"佛的"念"字也有很多解释,但历代祖师大德,从善导大师开始,特别提倡持名念佛方法,净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又把念佛分为四种,但最推崇的还是持名念佛,为什么呢?可以参见下文http://www.cncg.org/fofa/ArticleShow.asp?ArticleID=227

持名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一)持名念佛的建立
持名念佛又云“称名念佛”,是四种念佛[26] 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念佛方法,以专心一意,称念弥陀圣号,念念相续得心一境性[27] ,依此而达福慧增长、罪障净除乃至最重要的临终心不颠倒,蒙佛接引往生的目的。如《阿弥陀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上引文中明白地指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及“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等持名方法和念佛成就的关键所在,可说正是持名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关于此,在康译《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愿文中,亦以弥陀“本愿”的形式,强调了“持名”的重要性及持名往生的必然性,彼文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

愿文中甚至以“乃至十念”取代了“若一日乃至七日”的念佛时间,而更强化了“信乐称名”的有效性 。而唐朝善导大师亦直接判定,此“专持佛名”的修法,才是净土法门的“正行”,其他礼拜,供养乃至余善等,皆属“助行”或“杂行”而已,皆非正行。此外,称念佛名固然以“往生极乐”为最大的目的,但称名念佛尚有灭罪去障的功能,这尤其也是持名念佛法门的重要修行利益所在,如《观无量寿佛经》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愚 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既然三经皆如此明确地推崇称念佛名的功德及往生利益,至于其他如观想、观像乃至实相等念佛法门,由于观境的深细和复杂,洵非一般躁动凡夫所易修持。在少有提倡及修持的情况下,明代以来,中国佛教大都以持名念佛为修持弥陀净土的主要方法,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然的。自来诸祖亦广叹此一法门的易行与契机,如藕益大师即在《弥陀要解》中叹此法门曰: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乱称名为佛种,况执持至一心不乱, 安有不径登不退者乎?然诸经所示净土要行万别千差……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

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之故,任何人乃至散乱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亦能为未来种下成佛的种子,因此念佛的法门虽多,而《弥陀经》中偏赞“持名”,自有其契理性 及契机性的原因在 。

(二)持名念佛之实践

持名念佛既如上节所说,有其不可思议的殊胜及特异的方便性,然而既使是如此,关于要如何“持名”,以及持名念佛之后要到达怎样的标准,才能获得往生的确定?则是在确立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之后,该当再考虑的。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即对凡夫的念佛往生有一段精要的开示云: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 。

文中所谓“专念”、“使成三昧”者,在智者大师看来,正是一切念佛得以成就的根本。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以”念佛之“业”习“成”就“故”,而得以在“临终”时“敛念(有“定”的效果)得生”乃至能“见弥陀佛”。此外大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提出五种念佛方便门,亦皆以“念佛三昧”为名,可知专念使成三昧,当是天台念佛观中,能够“确定往生”的基本要求殆无疑义。但是须要注意的是,所谓念佛三昧的成就,其实是隐含有“信、愿”两项前提的,若无信愿则往生之因亦不能成就。如《十疑论》复云:

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

文中言“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明示了天台对“持名”的确认。此外,所谓“口称佛时”,“心必愿生”云者,更是指出念佛三昧的成就,必以信、愿为前提的明证!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于此更有明确的提示,文云:

信愿二种,即是往生净土之要领也……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 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喻得三昧也),亦万无得生净土之理 。

由上所引,则信、愿二心之重要性自不待言。总之,必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才是往生的最佳保证。至于持名念佛要如何才能成就呢?小本《弥陀经》既以信、愿、持名而阶一心不乱,为往生正因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如何持名方达一心不乱?乃至何谓一心不乱呢?藕益大师在《要解》中首先分别理、事二种持名方法云: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 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
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 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 。

与此类似的看法,则是天台大佑大师在《弥陀经略解》中所提出的理事两种一心之分判,文云:

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 。

又云:

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 而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绝思绝议 。

上诸引文中,所谓的事持(或云事一心),即是本章“持名念佛”所限定的范围。因此可知,以信愿心为前导,心无分散如子忆母地系念弥陀的名号,即是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至于一心不乱的相貌又如何呢?大佑大师即以“无分散意,念念无间”为一心不乱之相,并未另做说明。换言之,即以念念无间地系念弥陀(所缘境),若一日乃至七日,为一心不乱之相,此释亦颇合经意。至于藕祖,则另依执持名号的“效果”而说明一心不乱之相。此中依于伏断的强弱,亦分为理事两个层级,《要解》云: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三谛圆融,性具性造清楚现前),皆名理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为(空有)二边所乱 。

以上两种一心的生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事持(但持名号,不了实相性具之理)或理持(照了心具心造之理)皆可得到事一心(断见思惑)或理一心(现证中道实相,一念三千理具事造之理)的果证。换言之,乃至只是专称佛名,而不去了解、思维、参究所谓的实相之理,其实也是可以证得与正观实相(即下文所谓的“实相念佛”)相同的证境!这是相当不同于一般对修道方式之理解的,因此《要解》中赞叹此一持名念佛法门云:

当知执持名号虽复简易直捷,仍复至圆至顿!以一念相应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缺。上上根人终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阈,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

接著更引经意及经文而赞此法门曰:

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持名念佛的功德如是高妙,已于上来引文中可知,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 ”历代祖师共所推重正缘于此。然而何以持名念佛有如此高妙的功德与利益?此一问题将在下章讨论“实相念佛”时予以解析。

净土宗一个非常殊胜的地方,就是你即使不懂得它的深意,只要你老实的去念,也自然能得到利益,能够往生西方,为什么呢?因为持名念佛背后暗含着正是"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道理;从另一个方面说,又有谁能完全懂净土法门的深意呢?净土法门是佛与佛乃能究竟明白,即使等觉菩萨,没有佛力加持,也是不能完全明白净土法门的,这里又哪里有我们这类末法众生思维的余地呢?可恰恰,即使我们完全不懂净土法门的深意,但是按佛陀的教诲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就自然可以得到往生西方的果报,这真的是净土法门太好的地方了,也许此刻的心情,只能是从心里念出那句万德宏名---“南无阿弥陀佛”才能表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9
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29
如来佛啊,就是世尊
第3个回答  2007-11-29
念佛,念之一字大有文章,比念什么佛更为重要。
通说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
阿含经中,念佛之身口意功德,没有确指哪一尊佛,可以理解成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也可以理解成释迦牟尼佛。
念:是口念?心念?还是忆念?是摄心三昧之念?还是随时随地之念?
若失三法印而念佛,将走向何处呢?
第4个回答  2007-11-29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