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译文

如题所述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①,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②,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③之仙都。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歇:停止,消散。②颓:落,落下。③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④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试译]: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背景材料: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位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死后谥“贞白先生”。他长于描绘山水,作品有明朝张薄辑《陶隐居集》。
陶弘景生活的南朝,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出现了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辞藻华丽并声律求工的骈文。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不用典、不雕琢,清新隽永,朴素自然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
文化小常识: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haha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3
一、参考译文

1.《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第2个回答  2007-12-01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参考资料:http://www.5ykj.com/info/1908.htm

第3个回答  2007-12-0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2)具备。晓雾将歇(3),猿鸟乱鸣;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乐(7)以来,未复有能与(8)其奇者。

课下注释: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班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7)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单句剖析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刘宋时丹阳秣陵(今句容)人。 因为他知识渊博,武帝即位后,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向他请教,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在药学方面,他除炼丹外,对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岁的陶弘景厌倦于官场斗争,辞职后,在句容县的句曲山隐居,专心致力于医学等科学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为号“华阳隐居”,开始了采药著述和游历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临死时,他嘱咐弟子对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遗嘱执行了。死后被追赠为“中散大夫”,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学说,对葛洪评价很高,他在补阙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东西,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可贵的。再如,他在补阙《肘后方》时 ,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 。由此看来,他于“补阙”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葛洪的学术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在内。 陶弘景长期从事游仙采药和炼制丹药的实践,不断丰富了医药学知识,他发现《神农本草经》几经战争破坏与多次转抄和错简,已十分残缺不全,在此基础上陶氏根据所得残卷,“精粗皆取,无复遗落”,作了大量的归纳整理、增补修订工作,“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之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为我国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 《本草经集注》,全书共七卷。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它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并根据《名医别录》增添了药物365种,共计730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而编撰成的,约成书于公元536年(?),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第一部按照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 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并对药用植物的鉴别也有详细的记载。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此外,本书最早著录于阮孝绪的“七录”中,从唐到北宋初年都有流传,直到公元973年(宋开宝六年)开宝本草流传后,才逐渐消失。但其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中,现仅存敦煌石室藏本的序录残本。另外 ,他还撰有《效验方》,五卷,是一部临床实践的资料,对后世医治疾病,起了一定的作用。 《肘后百一方》,是在搜集整理散失不全的葛洪《肘后方》的基础上,进行增补而成的。在收集到原书七十九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是治疗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一部著作,全书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内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外发病,下卷三十一首,讲“治为所物所苦疾”。仍不失葛洪原意,为一部适应仓卒发病的急症药物手册。
第4个回答  2007-12-10
答谢中书书
目录·正文:
·译文:
·单句剖析
·情感:
·作者介绍

正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2)具备。晓雾将歇(3),猿鸟乱鸣;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乐(7)以来,未复有能与(8)其奇者。

课下注释: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班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7)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8)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单句剖析

《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华阳真人。刘宋时丹阳秣陵(今句容)人。 因为他知识渊博,武帝即位后,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向他请教,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在药学方面,他除炼丹外,对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岁的陶弘景厌倦于官场斗争,辞职后,在句容县的句曲山隐居,专心致力于医学等科学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一山洞——第八洞宫,以“华阳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为号“华阳隐居”,开始了采药著述和游历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岁,无病而卒。临死时,他嘱咐弟子对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遗嘱执行了。死后被追赠为“中散大夫”,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学说,对葛洪评价很高,他在补阙葛洪《肘后方》 时,为了避免后人将其所添补的东西,误认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注,以红笔写出来,以示区别,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可贵的。再如,他在补阙《肘后方》时 ,并不是盲目继承葛洪之学,而是对其缺点错误进行了删改,提高了原书的科学价值 。由此看来,他于“补阙”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证修改工作。因此,葛洪的学术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学术思想在内。 陶弘景长期从事游仙采药和炼制丹药的实践,不断丰富了医药学知识,他发现《神农本草经》几经战争破坏与多次转抄和错简,已十分残缺不全,在此基础上陶氏根据所得残卷,“精粗皆取,无复遗落”,作了大量的归纳整理、增补修订工作,“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之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为我国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陶弘景一生著书很多,约二百二十三篇。其中关于医药学的有《本草经集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养性延命录》二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集药诀》一卷等。其中绝大多数均已散失 。 《本草经集注》,全书共七卷。是陶氏在医药学著作中的代表作,它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并根据《名医别录》增添了药物365种,共计730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而编撰成的,约成书于公元536年(?),是我国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第一部按照科学方法分类的,有条理,有系统,并有丰富内容的中药学名著。书中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采 制方法和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并对药用植物的鉴别也有详细的记载。同时,还考订了古今药物的度量衡。此外,本书最早著录于阮孝绪的“七录”中,从唐到北宋初年都有流传,直到公元973年(宋开宝六年)开宝本草流传后,才逐渐消失。但其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中,现仅存敦煌石室藏本的序录残本。另外 ,他还撰有《效验方》,五卷,是一部临床实践的资料,对后世医治疾病,起了一定的作用。 《肘后百一方》,是在搜集整理散失不全的葛洪《肘后方》的基础上,进行增补而成的。在收集到原书七十九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共一百零一首。是治疗内外诸疾及论述药物学的一部著作,全书共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内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讲外发病,下卷三十一首,讲“治为所物所苦疾”。仍不失葛洪原意,为一部适应仓卒发病的急症药物手册。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14.htm

第5个回答  2007-12-0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①,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②,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③之仙都。自康乐④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①歇:停止,消散。②颓:落,落下。③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④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试译]: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背景材料: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位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死后谥“贞白先生”。他长于描绘山水,作品有明朝张薄辑《陶隐居集》。
陶弘景生活的南朝,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出现了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辞藻华丽并声律求工的骈文。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不用典、不雕琢,清新隽永,朴素自然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
文化小常识: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
参考资料: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