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长七尺八寸”,“七尺八寸”现在是个什么概念?

如题所述

大约是188.76厘米高。

三国时期一尺=当今的24.2cm, 1尺=10寸, 1寸=2.42cm,“七尺八寸”换算过来就是188.76cm。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有时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

“寸”是中国传统长度单位,与“尺”、“丈”为十进制(10寸=1尺,10尺=1丈)。香港法例沿用古制(1寸=3.33厘米),但此单位香港已几乎无人使用,而只会用“英寸”(1英寸=2.54厘米)和“厘米”。


扩展资料:

不同朝代的尺: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用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高,它超过了2.66米,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朝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了战国时期,一尺长约22.12厘米,但当时各国并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30

大约是187.98厘米高。

三国时期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七尺八寸”换算过来就是187.98cm。

尺,是一种长度单位,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有时我们也把测量长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钢尺”。

“寸”是中国传统长度单位,与“尺”、“丈”为十进制(10寸=1尺,10尺=1丈)。香港法例沿用古制(1寸=3.33厘米),但此单位香港已几乎无人使用,而只会用“英寸”(1英寸=2.54厘米)和“厘米”。

扩展资料:

其他朝代的单位换算

1、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2、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3、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4、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

5、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30

七尺八寸”现在的概念是188.76cm。

解析:

已知:三国时期,一尺合今24.2cm,一尺等于十寸。

则七尺八寸=24.2*7+2.42*8=188.76cm。

嵇(jī)康(224年-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扩展资料

“嵇康长七尺八寸”

出自:宋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篇》。

原文节选: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白话释义:当时的人评论夏侯太初好像怀里揣着日月一样光彩照人,李安国精神不振,像玉山将要崩塌一样。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嵇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04
各个朝代的尺寸代表长度不尽相同。


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嵇康 生在什么年代 你再用这个年代的单位去换算就行了。
第4个回答  2012-05-04
秦汉时尺长约合今23厘米。
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
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
1975年,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长24.525厘米, 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
在 1300多年间,量天尺尺值恒定不变,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日常用尺,则历朝趋向变大。
1尺=10寸=10分,你就会计算了吧。

注;现在通俗的说法是古代的一尺=10寸=100分=现在的33.3厘米
这个其实说的是现在的“市制长度单位”的换算,和古人不一样的。
打个比方说,古代小说里经常(注意是经常)说人身高八尺,换算到现在就是33.3*8=266.4cm,哪来这么高,实际应该是24.525*8=196.2更合理些。当然小说中有虚构的成分,其实根据考证所谓身高八尺者应该为1.8米左右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