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歌 及对应节气 是什么??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歌》所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歌词对应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雪雪冬小大寒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注1)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2

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十四节气歌所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称为冬至。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时,分别为夏至和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即古人所谓“日北至,日长之至),此后南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30

24节气歌及对应节气如下: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个节气代表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文化有着实用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对时间的具体切分,其更替和周期性复现,其中标志节气变化的节气日则是时间推迁和流转的标志性时间,是重要的阴阳转化节点。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为“建”,以“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其以春季第一个月为正月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建正”影响深远。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19
《二十四节气歌》所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歌词对应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雪雪冬小大寒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注1)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编辑于 2019-08-18
查看全部6个回答
可以推一些好听的原创歌曲给我吗?原创音乐,中国音著协,版权证书具有...

关注歌曲的都在看
版权证书具有法律效力, 可以作为法律证据起诉侵权方,为原创歌曲提供有力保护。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广告 
怎么下载下载的歌曲?下载下载歌曲「酷狗音乐」官方正版免费下载
关注mp3歌曲的都在看
「酷狗音乐」,无损音乐下载,新增WiFi自动下载歌曲,一键下载!
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音乐cd_找音乐cd就上拼多多_拼团优惠
音乐cd,热卖排行,音乐cd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
572020-06-16
二十四节气歌是什么?每个字对应哪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与诗中的字一一对应。立春花开 雨水来淋 惊蛰春雷 蛙叫春分 清明[犁田]谷雨春茶 立夏耕田 小满灌水 芒种看果 夏至看禾 小暑谷熟 大暑忙收 立秋之前 种完[番豆] 处暑[拭田] 白露[匀田] 秋分看禾 寒露前结 霜降一冷 立冬[打禾] 小大雪闲 等过冬年 小寒一年 大寒团圆
25 浏览41192019-09-25
24节气歌是什么???
332 浏览522019-11-06
24节气歌里都有哪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哪些习俗
24节气歌里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4个节气。 1、立春:春天是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意思是进入春天,“当太阳升起,昆虫叮咬,一切都是春天”。开春之后,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从那时起,一年就开始了。 2、雨水: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节气。这时,春风吹得到处都是,冰雪融化,空气潮湿,雨水增多,所以叫雨。人们常说:“春天越来越暖和了,雨也忙着送肥料”。 3、惊蛰:入春后,天气会转暖,春雷也会开始响起来。各种冬眠在土壤中的动物都会醒来并开始移动。在此期间,冬虫的排卵也将开始孵化。 4、春分: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南北半球是同一昼夜,故称为春分。在那一天之后,太阳的直接位置将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天的开始。 5、清明:清明时节,气候清新温暖,植物开始发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们忙着春耕。从前,清明节那天,有人在门口放柳条,下乡去扫墓。 6、谷雨:谷物雨是指雨水产生谷物。因为雨水滋润了大地,谷物可以生长,所以谷物雨就是“雨水产生数百种谷物”。俗话说:“雨前雨后,种瓜子和豆子。” 7、立夏:Lixia是夏天的开始。从那时起,一切都很繁荣。由于气温的显著升高、夏季热量的接近和雷暴的增多,人们习惯把入夏作为作物生长最重要的节气。 8、小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粮已经结出果实和饱满的种子,但还不成熟,所以叫小满。 9、芒种:芒种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10、夏至:夏至期间,太阳几乎直接越过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正午最高的太阳。此时,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从这一天起,当炎热的季节来临时,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蓬勃发展。 11、小暑:小树已经很热了,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树。此时,正是俯冲开始的时候。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立降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22、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23、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81 浏览39212019-10-16
24节气歌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什么?
24节气歌中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 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太阳黄经为315度,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古时人们以立春为春节,在这一天举行迎春大典。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江淮地区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因此,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2 浏览722019-10-01
24节气是什么?它对应着什么的农业现象?
24节气: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妈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春分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谷雨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中国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这个节气雨水多。 立秋 春华秋实,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 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大雪前后,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云: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 浏览16372016-12-05
3评论
___正在删除_3
好好好
hzh谁明浪子心2
属于你@@@@@@@@
文净水1
太棒了!
评论两句
第4个回答  2012-04-21
1月:小寒,大寒
2月:立春,雨水
3月:惊蛰,春分
4月:清明,谷雨
5月:立夏,小满
6月:芒种,夏至
7月:小暑,大暑
8月:立秋,处暑
9月:白露,秋分
10月:寒露,霜降
11月:立冬,小雪
12月:大雪,冬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参考资料:自写,抄袭者滚。《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