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现状及消除措施

做论述题,请尽快回答,急用,字数在200字左右!
谢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2)区位条件
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条件优越,中部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3)制度因素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4)政策倾斜效应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给予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包括投资,财税,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发展能力上产生了极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5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499.50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309.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7.3%,而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127.06亿美元和62.88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5%和4.2%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表2-4中可以看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状况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这种人力资源条件的差异,不仅导致了现有的发展差距,而且还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条件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3,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①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时,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就自然成为发展状态较差地区所效法的榜样,发达地区就会更加进一步发达,落后地区就会奋力追赶,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区域的条件优势要素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的不同,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可在各自的区域优势及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寻找经济联合,如资源型优势与加工型优势的区际联合.
③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4.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一国要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整合国内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只有实现国内经济的一体化,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各区域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内消弥时,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是鼓励各区域之间加强经济联系,为各区域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创造软(制度等方面),硬(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3

1.历史原因.
2.传统工业依赖能源和资源,能源和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区域差异.
3.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导致的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的发达.
4.产业主导因素的转移也可以导致地域发展水平的变化,从而使得一些地区和城市建立比较优势,比如现代的金融、软件、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赖传统区域发展因素的产业,这些产业主导的区域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行优势。

我国商业地理的现状从来都被认为是狭长的,一直有5个发动机之说: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这些地区都是区域发展的重心。国家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很明显的,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要素转移和现有的资源及基础条件结合,使用人口转移、政策支持、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13
原因:1,历史原因:很多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些城市有基础好、人口多等优势,自然成为经济发达区域,如:北京、南京。
2地理位置及资源因素:有些地区资源丰富,首先开发这些地区,便于因地制宜,如东北地区就是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有些地区因为交通便利,也有利于发展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城市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状: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措施:1政策上鼓励开发落后地区,如:西部开发,振兴东北。
2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资源丰富地区帮助资源相对贫瘠地区,共享全国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