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姓氏问题

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在清朝末年大多都改了姓......我想知道改姓肇的或是金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吗?还是说是自己改的或是和皇族有关系?哪位知情人士在帮我分析一下爱新觉罗.玉珍(肇玉珍)是不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后裔? 

  不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后裔。
  爱新觉罗一姓中,爱新是族名,觉罗是姓。“觉罗”与“爱新觉罗”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李姓与赵郡李氏,谢姓与陈留谢氏,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嘉穆瑚觉罗、西林觉罗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如金、王、范、艾、罗、肇等。
  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

  1722年,雍正按照避讳的规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4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颐、曼,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

  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闾增祺”4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

  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 胤弘颐曼奕载溥毓恒启焘闾增祺。

  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字辈是第7代,绵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闾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

  1937年,溥仪又增:“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2
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取的汉姓各有不同,原因是在取汉姓的时候不同支系的远亲没有统一商量,各自行事取出了不同的汉姓。

姓肇的爱新觉罗氏,主要是该家族的远支“满族人习惯称其 红带子”,之所以姓肇祖,是因为他们都是清肇祖“孟特穆(现在一些学者说 孟特穆就是猛哥帖木儿,纯属望文生异,胡乱安插)”的后代。故以肇祖庙号为姓。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努尔哈赤本家亲戚的后代,而不是努尔哈赤的后代。

相对爱新觉罗氏的肇姓而言,爱新觉罗氏的金姓主要是皇族近支宗亲,俗称“黄带子”。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当然,这些近支宗亲也未必都姓金,比如庄亲王之后就姓王;端亲王之后姓博;睿亲王多尔滚之后姓赵;多罗贝勒允塘之后也姓赵.....等等。 还有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后代,有的姓海,有的姓顾。

严格来讲,爱新觉罗氏并非都是“皇族”。 只有努尔哈赤的后代才能称为“皇族”,而其他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只能称为“皇亲”或者“宗室”。
第2个回答  2012-04-23
改肇姓或金姓有两个普遍现象。一是关内金姓的较多,关外肇姓的较多。二是宗室改金姓的较普遍,觉罗改肇姓的较普遍。单评姓肇或姓金还不能断定其身份有什么不同。
如果能确认自己姓爱新觉罗,那就一定是皇族的后裔。不过满族‘肇姓’的老姓,不光有‘爱新觉罗氏’,还有‘伊尔根觉罗氏’和‘肇佳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