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风土人情

答的好,加分
和地理环境,急 在线等
答得好加200
就是北方,老师说的
黑龙江附近,

  三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因为东北地区冷,所以冬天时候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为东北的冬天长达4、5个月,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汽弄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所以早些年在没有现在的铝合金窗户之前,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的。

  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
  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的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二大怪.

  第三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就控制了很多人不去吸烟,尤其女孩吸烟更是被大家认为不雅观.但是就在几十年前的东北,妇女抽烟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没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着烟袋.被世人称为东北的第三怪.
  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环境离不开的,这东北的第三怪也是如此,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为了驱除寒气,人们就往往抽上一带旱烟,这根本就不关乎男女的问题,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使二人转有了新的发展。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工农兵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女演员不断增多,男串女装早已绝迹。

  黑龙江风土人情
  黑龙江省以寒冷著称,可这里的人们却不畏寒冷。在北风刺骨的数九寒天里,有些人竟不戴帽子在室外长时间地工作或活动。更有趣的是,黑龙江人喜欢在大冬天里吃冰点(冰食),这真叫南方人不寒而栗。外地人,不吃冰点都冻得受不了,再吃上冰点不是里外寒乇吗?其实不然。黑龙江人大多数从小在这样的寒冷环境中长大,就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这地方怎么冷。加之室内非常暖和,城镇居民的室内温度约在摄氏零上20℃。人们在室内呆的时间一长,或亲朋聚餐豪饮了斤八白酒,就更觉得热。所以特别乐意吃冰点。如冰棍、冰砖、冰糕、冰淇淋、雪糕等等,都是黑龙江人的爱食之物。每逢过年过节,家家都准备大量的冰点,以便招待宾朋或自家食用。冰冻食物中还有凉梨、冻柿子、冻苹果、冻花红果等,食用时,啃一大口,得一小口,冰凉酸甜,爽口清心,别有一番滋味。

  哈尔滨冬天有一项最勇敢的体育活动,那就是冬泳。 哈尔滨的冬天以寒冷著称,室外到处是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结成冰。寒冷的天气把大地冷得裂开了一道一道的大口子。人们在室外活动,都要穿戴得厚厚实实,棉袄、皮帽、厚棉鞋、厚手套,有人还戴上厚厚的棉口罩。尽管这样,在室外时间长了还会冻坏手脚、钻心地疼痛。可是有些勇敢的人,数九隆冬却敢在寒冷刺骨的松花江里游泳,真是令人震惊。他们在结着1米左右厚冰层的松花江主航道上,凿出数十米长、数米宽的冰槽游泳池,穿着泳衣搏击其中,得到的是征服大自然的欢乐和强健的体魄。由于天气均在零下20—30度,泳池水面每天都要结上一层5—10厘米厚的冰层,冬泳的人们只好天天砸冰、捞冰,然后才跃入水中畅游一番。冬泳盛举,已经成为冰城哈尔滨的一大体育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观光者。 哈尔滨的冬泳运动发展很快。1982年兴起冬泳,当时泳者只有30余人,到1988年参加者便达到了260多人,93年冬达到了数百人。每年哈尔滨都要举办大型冬泳比赛活动。近年来,国内兄弟省市的游泳健儿和外国的游泳爱好者也闻讯赶来,在松花江的冰水中一显身手.他们都佩服哈尔滨冬泳队员的耐力和韧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外的朋友在观看冬泳时,都给予了热情的称赞。

  关东三大怪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大已经基本消失了。“窗户纸糊在外”的来历是: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穿上,以挡风御寒。为什么要糊在外边呢?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即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外,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

  “大姑娘叼大个烟袋”,是因为过去生活单调,该地区又冬长夏短,冬天没什么活计,乡亲们就猫冬、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抽旱烟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锅抽。大部分的男女老少都会抽烟,所以大姑娘也不例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抽旱烟,对不嗜旱烟的妇女们来说,当然被视为一大怪事。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除少数乡村的个别姑娘外,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说将生下来的小孩,放在“悠车子”中摇晃,可以代替母亲抱着看护,这倒是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屋空间,又能解放母亲劳动力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悠车子是长椭圆形,1米多长,下有床底,四周有护栏,铺好被褥,小孩躺在里边既舒适又安全。将悠车用四根麻绳拴好吊到天棚木杆上,推一把悠车便来回摆动,小孩在里边悠哉游哉,不哭不闹。现在除个别乡村外,已经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式。

  冰雕是我国北方的民间艺术,它是以冰块作原料,用雕刻工具将基雕刻成 立体形象,然后摆在户外,供人们观赏。为了能在夜晚观赏,创作人员将冰雕的内部镂空,安装上各种采色电灯泡,夜晚将灯 点亮,五光十色,甚是好看。小的冰雕作品只有十几立方厘米;大的冰雕有数千、数万立方米,像楼房一样大,可登攀观赏,十分壮观。

  哈尔滨的冬天,气温很低,江河结冰厚1米多,将冰开凿下来,就可雕成各种艺术品。大的冰雕,需要将很多大冰块重新砌合在一起。可以雕刻成楼台 亭榭、银桥古刹,可以雕刻成古今人物、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雕塑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白天看上去晶莹剔透;夜黑则熠熠生辉,更加可受。 雪塑也叫雪雕,是将冬天的白雪堆积到一起,然后雕塑成各种形象,供人们观赏。既能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因雪质地松软,易塑好雕。用雪塑成的各种动物和形象,白生生胖乎乎的十分可爱。如大象、熊猫、天鹅、小鹿、二龙戏珠、哪叱闹海等等,如活的一般,惹人喜爱。

  哈尔滨近年来每冬都有雪雕作品,还组织过群众性的雪塑比赛。 1980年2月首次参加加拿大国际雪雕比赛时,哈尔滨代表队当场塑成 的“哪叱闹海”,形象生动,艺术技法高超,思想内涵深刻,获得国际雪雕大赛第二名。 百听不如一见,冬天来哈尔滨旅游观光,别忘了到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一 饱眼福,这里既有无数的冰雕,又有精湛的雪塑,会令你眼花缭乱,拍手叫绝。

  东北十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
  姑娘叼着大烟袋
  火盆土炕烤爷太
  嗄拉哈姑娘爱
  百褶皮鞋脚上踹
  不吃鲜菜吃酸菜
  烟筒砌在山墙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
  提妖降魔神仙舞
  吉祥喜庆粘豆包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no04&idArticle=40377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9
你说的是东北吧。你听说过东北三大怪么?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窗户纸贴在外。不过这都是传统的东北风俗了,现在已经现代化了,跟南方的区别也就是气候上了,还有建筑、道路等的做法,再就是本地菜,但是你的问题范围太广了。
第2个回答  2008-02-29
北方这么大,具体哪个省哪个地方啊。
那你问问老师,是新疆附近啊还是黑龙江附近,还是长江北岸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