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古代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的就不用了,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演舞台剧的,谢谢

如题所述

戴逸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中说:“乾隆对他的母亲,感情深挚,发自天性。故礼敬有加,始终不渝。”他平时3天问安,5天侍膳,对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备至。皇太后逝世后一年之内,本来几乎每天都要写诗的他诗兴大减,作品寥寥。
乾隆生母钮祜禄氏,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是其独子。从各种研究资料来看,钮祜禄氏是母以子贵。乾隆12岁,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到圆明园进谒爷爷康熙皇帝,老皇帝“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亲授书课”。雍正皇帝即位后,即秘密建储,传位于皇四子弘历。雍正元年十二月,钮祜禄氏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格格身份,被册封为熹妃。
母以子贵也就非常幸福了,偏偏乾隆还是个大孝子。乾隆孝顺的事迹用一本书来写,也不过分。现在我们唱“常回家看看”,乾隆几乎是天天去母亲那里问安。看《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元年时,乾隆每天不是去雍和宫梓宫前供奠,就是去皇太后宫问安,天天不辍。
这时泰陵的工程基本就绪了。办理泰陵事务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上奏询问泰陵地宫如何安放,以及“万年后应留之分位”。也就是问是否给皇太后在地宫里也留个位置。看到有资料说,清朝成例,皇后妃子死于皇帝安葬之后,另葬。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从《清高宗实录》的记录看,有三处证明其是错误的:一,是负责泰陵的大臣奏是否留万年后的分位;二是乾隆随后询问母亲;三是皇太后懿旨。
如果是成例,或定例,礼部就会拿出一套方案来,而不必问这问那。《清高宗实录》中就有礼部奏雍正梓宫出雍和宫后走那条路,上什么供的记载。
孝顺的乾隆没有自己决定,就去问皇太后的意见。皇太后是非常明理的,也是豁达的。她决定另立陵寝,并给出了两个理由:一,地宫应肃静;二是遵照昭西陵、孝东陵的成宪。“奉皇太后懿旨,世宗宪皇帝梓宫安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清昭西陵安葬的是顺治皇帝的母亲,皇太极的妃子,去世前孝庄文皇后留下遗言:“太宗文皇帝梓宫安放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因为皇太极的陵叫昭陵,位于东北的盛京,孝庄文皇后的陵建在河北的遵化,方位是昭陵的西面,按照清朝皇后陵命名的办法,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定名为昭西陵,表明昭西陵与昭陵是同一体系。孝东陵是顺治皇帝的皇后——孝惠章皇后之陵寝。清孝陵是顺治皇帝的陵寝,一同下葬的有福临、董鄂氏、佟妃。
就这样,孝圣皇太后以此二个理由,葬于泰东陵。乾隆看到懿旨,仰望母亲,顿觉“坤德恭谨,圣虑周详”。决定给母亲“另寻万年吉壤”。孝顺的乾隆完全依照母亲的意愿安葬,没有自作主张。乾隆四十二年,钮祜禄氏薨逝,虚岁86。被郭成康先生称为“纯孝之子”的乾隆,“抢地呼天弃藐躬”,“只借梦魂遇,永辞甘旨调。”
乾隆“纯孝”的一面,也许可以给现代忙碌的社会一些亲情的温暖。
历史文献记载,乾隆皇帝与其母后慈宁皇太后的感情深厚,非常孝顺。在北京的许多金石文献中有很多记载乾隆歌颂他母亲的碑文。乾隆曾经为母亲祝寿而大事修建活动,如扩建圆明园、兴建苏州街等等,为世人所瞩目。那么乾隆皇帝是真心与母亲亲近,还是貌合神离,做出样子来给世人看的呢?我们通过分析他的生辰八字就能得出结论。
乾隆皇帝时常会得到他母亲的教诲,他母亲常以慈悲之心之德引导他有所作为,为百姓谋福祉。因此他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从心里感受到母亲的广博心怀和慈爱。由此他在歌颂母亲的碑文中,发出了肺腑之言,极尽美誉之辞赞赏他母亲的美德。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乾隆皇帝是真孝子、大孝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2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第2个回答  2012-09-02
24孝出自元代,经过发展,不是只有24个孝子,基本已经把出名的孝子一网打尽了,你要单找,很难。
只能找明清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