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拓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看作与《孟子》、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祐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7
出自:《礼记·大学》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3
儒释道三者皆揭示规律,相互渗透。跳出“围城”,我来别裁:
首先要知道自己人生未来究竟要确定在哪个道上走,哪个业上去奋斗,也就是首先要明确人生奋斗方向,而后自然就会有定,这个定,是心定,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初心不忘的定;有了对人生事业目标坚定的信念,而后方能静下心来,心不再三心二意,心不再心猿意马,心不再没有方向;心静下来了自然就会有所安排、有所布置,这个“安”,就是立,安立之意;有此之“安”,自然就会有所谋略,此时,智慧之道和思想之术,都会统统拿出来,为达目标而思想智慧火花就会频频迸出;有此智慧,有所谋略,自然最终就有所得,得到的是最初的止业之福报,知止的人生目标得以实现。前后因果,丝毫不爽。
第3个回答  2015-04-27
老子《大学》
第4个回答  2018-11-06

    “止”,近乎“戒”,止,减少不应为(非份)之事,减少贪、嗔、痴、慢之欲念,减少妄念,不为财、色、名、食、睡诱惑,安分守己,方能有定力。

2.“定”,有了定力,不为所动,是为静。

3.“静”,平息妄心则心安体安,心安体安才会有正念(虑)的体会、探究。

4.“虑”,正确的(虑)的体会、探究会得到智慧的答案(方向),谓之得。

——儒家的这段话,和佛家的“戒、定、慧”相似,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