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如题所述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 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名词: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 -4a,前期4a,中期 4a,后期 4a,末期 2a;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 N后期2N末期N。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1
选修1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的细胞呼吸

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表达式为:C6H12O6+O2→CO2+H2O+能量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表达式为:C6H12O6→C2H5OH+CO2+能量

2.酵母菌发酵的最佳环境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3.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表达式为:C2H5OH→CH3COOH+H2O;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二、实验步骤

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 取葡萄500 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3. 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4. 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盖好瓶盖。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以用500 mL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
5. 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
6. 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使用简易的发酵装置,如瓶子(最好选用塑料瓶),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7. 10 d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取样检验工作。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
8. 当果酒制成以后,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30~35 ℃的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如果找不到醋酸菌菌种或醋曲,可尝试自然接种,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等的污染。
三、注意事项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一、 实验原理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3.毛酶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二、实验步骤
1.将豆腐切成75px×75px×25px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2.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粽叶可以提供菌种,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隙。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气候干燥时,将平盘用保鲜膜包裹,但不要封严,以免湿度太高,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3.将平盘放入温度保持在15~18 ℃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 d后豆腐表面丛生着直立菌丝。
4.当毛霉生长旺盛,并呈淡黄色时,去除包裹平盘的保鲜膜以及铺在上面的粽叶,使豆腐块的热量和水分能够迅速散失,同时散去霉味。这一过程一般持续36 h以上。
5.当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连接在一起的菌丝拉断,并整齐排列在容器内,准备腌制。
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与盐的质量分数比为5∶1。将培养毛坯时靠近平盘没长直立菌丝的一面统一朝向玻璃瓶边,将毛坯分层盘立摆放在容器中。分层加盐,并随层加高而增加盐量,在瓶口表面铺盐厚些,以防止杂菌从瓶口进入。约腌制8 d。
〔注〕用盐腌制时,注意盐都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7.将黄酒、米酒和糖,按口味不同而配以各种香辛料(如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姜、辣椒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
〔注〕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8.将广口玻璃瓶刷干净后,用高压锅在100 ℃蒸汽灭菌30 min。将腐乳咸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在常温情况下,一般六个月可以成熟。
三、注意事项
1.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白坯)上的生长。发酵的温度为15~18 ℃,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毛霉生长大约5 d后使白坯变成毛坯。前期发酵的作用,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二是毛霉分泌以蛋白酶为主的各种酶,有利于豆腐所含有的蛋白质水解为各种氨基酸。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腌制并配入各种辅料(红曲、面曲、酒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促进其他生化反应,生成腐乳的香气。
2.毛霉是一种低等丝状真菌,有多个细胞核,进行无性繁殖。毛霉是食品加工业中的重要微生物,它可以产生能够分解大豆蛋白的蛋白酶,常用于制作腐乳和豆豉。
课题3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剂效果
一、实验原理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2.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3.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探究有关加酶洗衣粉的三个问题: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有什么不同;二是在什么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最好,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的的洗衣粉,其洗剂效果有哪些区别。
二、实验步骤
1探究用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洗涤的效果的不同
①在2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
②取2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等量的墨水,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③将2个烧杯分别放入同等温度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和5克普通洗衣粉2份,分别放入2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
⑤观察并记录2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
2探究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最佳温度条件
①在3个编号的烧杯里,分别注入500mL清水。
②取3块大小相等的白棉布,用滴管在每块白布上分别滴上一滴食用油、鸡血、牛奶,分别放入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③将3个烧杯分别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温5分钟。
④称取5克加酶洗衣粉3份,分别放入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均匀搅拌。保温10分钟。
⑤观察并记录3个烧杯中的洗涤效果。
3探究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效果

注意事项

1.变量的分析和控制
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小及浸泡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在这些因素中,水温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而其他因素应在实验中保持不变。选择什么样的水温进行实验需要实验者根据当地一年中的实际气温变化来确定水温,通常情况下,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可分别选取5 ℃、15 ℃、25 ℃和35 ℃的水温,因为这4个水温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现实也有指导意义。
2.洗涤方式和材料的选择。
在洗涤方式中有机洗和手洗两种方式,应考虑其中哪一种比较科学?哪一种更有利于控制变量?再有,洗衣机又可以分为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相比之下,采用全自动洗衣机比较好,并且应该尽量使用同一型号小容量的洗衣机,其机械搅拌作用相同。关于洗涤材料的选择也有一些讲究。用衣物作实验材料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作为实验材料的衣物,其大小、颜色、洁净程度等应该完全一致,而这并不容易做到;此外,人为地在衣物上增加污物,如血渍、油渍等,也令人难以接受。因此,选用布料作为实验材料比较可行。在作对照实验时,可以控制布料的大小、颜色以及污物的量,使其相同;同时,也便于洗涤效果的比较。
3.水量、水质和洗衣粉用量的问题。
水的用量和布料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做实验用的布料不易过大,水量不易过多,但应该让布料充分浸泡在水中。水量和洗衣粉的用量可以参考下表。实验时可根据表中的数据换算出实际用量。如果在实验中使用手洗的方法,如课本中图4-4所示,使用1 000mL的烧杯作为容器,可以用500 mL的水,洗衣粉的用量可以用1g或1.5 g
其他相关问题简述如下。实验中可以用滴管控制污物的量,待污物干燥后再进行实验;布料应放在洗衣粉溶液中浸泡相同的时间;采用玻璃棒或筷子搅拌的方式模拟洗衣过程;模拟搅拌的时间、次数和力量应基本相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20
必修1《分子与细胞》考试必背知识点
第1章:走进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⒈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
⒉病毒生物的标志是能通过增殖产生后代;
⒊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⒋人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受精作用的场所:输卵管;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子宫;
⒌父母和子女间遗传物质的桥梁: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完成缩手反射至少需要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参与;
⒎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
⒏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主要侵染人体的肺部细胞和呼吸道细胞;
⒐生物和外界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细胞代谢;

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和分化;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⒑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心肌,平滑肌属组织;骨骼肌属器官

②绿色开花植物有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绿色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④单个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
⒒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⒓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具有细胞形态的单细胞生物;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⒈高倍显微镜使用要点:

① 找: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目标;

② 移:移动装片使观察目标处于视野的中央

③ 换: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④ 调:调节光圈,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明亮

⒉注意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方法: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右眼作记录,画图;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③目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和放大倍数成正比;
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物体长度和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⑤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根据放大倍数和视野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⑥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
⑦显微镜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旋转1800)
(b→q,d→p);
⑧往物像所在的位置移动装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物象在右下方就往右下方移动装片);
⒊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类;
①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酵母菌和霉菌属真核生物)
②原核细胞构成原核生物,如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
(记忆口诀:蓝色细线织毛衣)
注意:乳酸菌,醋酸菌属细菌,是原核生物;
⒋蓝藻在水体里由于富营养化而群体聚集会产生水华(淡水)和赤潮(咸水);

蓝藻在陆地上群体聚集可形成发菜;
⒌蓝藻细胞的细胞膜和真核细胞相似;
⒍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仅含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⒎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注意:蓝藻细胞内不含叶绿体)
⒏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⒐真原核细胞的统一性:均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⒑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⒒细胞学说的建立者: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
⒓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英国的虎克;
⒔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科学家:荷兰的列文虎克;
⒕细胞学说要点:

①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 新细胞可以丛老细胞中产生;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重点内容)

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⒊含量最多的元素:O;
⒋最基本的元素:C(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⒌基本元素:C、H、O、N;
⒍主要元素:C、H、O、N、P、S;

⒎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⒏微量元素:Fe、Mn、B、Zn、Mo、Cu(铁猛碰新木桶)
注意: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

⒑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无机物:水;
⒒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蛋白质;
⒓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
13.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① 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② 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 斐林试剂乙液:0.05g/ml CuSO4;

② 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1:1现配现用;

③ 该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④ 试管中颜色变化过程:蓝色→棕色→砖红色

14.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①双缩脲试剂A液:0.1g/mlNaOH;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 CuSO4
②显色反应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15.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脂肪+苏丹Ⅳ→红色;淀粉+碘液→蓝色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重点内容)

⒈组成元素:C、H、O、N(主); ⒉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8种,婴儿有9种);
非必需氨基酸:12种
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见右图)
⒋通式的特点:
①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②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一个以上的氨基和羧基都位于R基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注意: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水中的H一个来自氨基,一个来自羧基,O来自羧基
⒌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水解需水数
一条多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分别位于肽链的两端
⒍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②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

③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⒎蛋白质的功能:

① 组成功能:肌肉;

② 催化功能:酶;

③ 运输功能:血红蛋白;

④ 调节功能:生长激素、 胰岛素;
⑤ 免疫功能:抗体

⒏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⒐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⒈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⒉核酸的分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⒊核酸的分布:

①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
②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③DNA+甲基绿→绿色;RNA+吡罗红→红色(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
⒋核酸的组成元素:C、H、O、N、P
⒌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
⒍核苷酸的分类:

①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C5H10O4)+含氮碱基(A/T/G/C),故脱氧核苷酸4种
②核糖核苷酸:磷酸+核糖(C5H10O5)+含氮碱基(A/U/G/C),故核糖核苷酸4种
⒎①在病毒体内含核酸1种;核苷酸4种;碱基4种②在细胞内含核酸2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⒏脱氧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脱氧核苷酸长链,DNA分子一般由2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
⒐核糖核苷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核糖核苷酸长链,RNA分子一般由1条核糖核苷酸长链组成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⒈糖类的组成元素:C、H、O(又称碳水化合物);
⒉功能: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⒊糖的分类:

⑴单糖:

① 五碳糖:核糖(C5H10O5)和脱氧核糖(C5H10O4)

② 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还原性糖)和果糖(自然界最甜的糖,是还原性糖)
⑵二糖:(C12H22O11):

① 蔗糖:甘蔗,甜菜 (植物细胞中的二糖)

② 麦芽糖:发芽的麦粒(植物细胞中的二糖),是还原性糖;

③ 乳糖:乳汁(动物细胞中的二糖)
⑶多糖: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糖类(C6H5O10)n,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① 淀粉: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储能物质;

③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一般不提供能量;

④ 糖元: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主要有肝糖原和肌糖原两类;

⒋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① 组成元素:C、H、O(C、H比例高,燃烧时耗氧多,产能多);

② 功能:储能、保温、缓压、减摩;

⒌磷脂: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的基本骨架;
⒍固醇:小分子物质

① 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②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化学本质是脂质);

③ 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Ca和P的吸收(幼年缺乏易患佝偻病);

⒎多糖的单体:葡萄糖;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核苷酸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⒈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⒉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⒊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结合水和自由水
⒋结合水:和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丢失将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
⒌自由水: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生化反应的媒介并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⒍自由水含量越高代谢越旺盛,结合水含量越高细胞抗性越强;

⒎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⒏无机盐的功能:

①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Mg2+(叶绿素)、Fe2+(血红蛋白)、CaCO3(骨骼,牙齿)、I(甲状腺激素)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血液内钙离子浓度过低导致抽搐;③维持细胞内的平衡(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离子平衡)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⒈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① 实验原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将其放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可以得到细胞膜;

②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水胀破后,流出的内容物的成分: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

⒉细胞膜的成分:

① 脂质(50%):以磷脂为主,是细胞膜的骨架,含两层;

② 蛋白质(40%):细胞膜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功能越复杂;
③ 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和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血型决定等有直接联系;

⒊细胞膜的功能:

① 将细胞和外界环境隔开;

②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具有相对性);

③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紧密相关);

⒋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① 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② 功能:支持和保护细胞;
③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在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出去细胞壁;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重点内容,需要会看细胞结构示意图)

⒈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⒉线粒体:细胞内的动力车间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代谢旺盛的细胞含量多(如:心肌细胞);

② 结构: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含呼吸酶和少量DNA;
③ 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能量占90% (注意:蛔虫的体细胞内不含线粒体)

⒊叶绿体:细胞内的“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

① 结构:双层膜,内含基粒、基质、色素、酶和少量DNA

② 分布: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

③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注:植物的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

⒋内质网:能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③ 功能:和物质的合成和运输有关

⒌高尔基体: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①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结构:单层膜,由扁平囊和囊泡构成(其中扁平囊是判断高尔基体的依据)

③功能:和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⒍核糖体:细胞内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不具膜,呈颗粒状;

③ 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⒎中心体:

① 分布: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② 结构:不具膜结构,由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③ 功能: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⒏液泡:

① 分布:主要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

② 结构:单层膜(液泡膜),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色素,无机盐,糖类,蛋白质等);

③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和细胞的吸水失水相关

注意:植物根尖份生区细胞没有液泡,根尖成熟区(根毛区)细胞有液泡

⒐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车间”;

① 分布:动植物细胞;

② 结构:单层膜,内含多种水解酶

③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⒑细胞质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外的胶状物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⒒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原理:

①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②线粒体+健那绿→蓝绿色,可以对活的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染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⒓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①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初步加工,转运通道)→高尔基体(加工组装)→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行成分泌蛋白);线粒体(供能);

②其中: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均通过囊泡来进行转移
⒔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⒈细胞核的结构:

① 核膜(双层,内外核膜的融合处形成核孔):将核内物质和细胞核分开;

② 核孔: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③ 核仁: RNA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携带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呈细丝状);

⑤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分裂的分裂期,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而形成,呈圆柱状或杆状,细胞分裂结束时能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⑥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⒉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⒊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功能、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其行使各项功能的前提是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第3个回答  2012-05-22
学科网 不要钱下载 要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