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狁文究竟怎么安度晚年的

在朱棣称帝后朱允文的下落众说纷纭,有谁知道他是怎么度过晚年的

明代建文帝下落的N种说法
一、避难江苏说
“靖难之役”后,宫中大火,无力回天的建文帝在几个忠臣的陪伴下从燕雀湖后宰门的涵洞口仓惶逃离京城。然后,由天傅寺主录僧搏洽乘一小舟接应进入太湖,将他们君臣藏在霉山普济寺。
永乐五年,搏洽被同寺的僧人告密,落入锦衣卫手中。在严刑拷打下,搏洽始终守口如瓶。永乐皇帝只好派遣锦衣卫搜查天傅寺与普济寺。然而,一无所获。
于是,永乐皇帝又派人以寻访张三丰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秘密侦查与搜寻。
其实建文帝并没有远行,而是被永乐帝第一大谋士道衍和尚转移到了吴县的穹窿山,这是永乐帝赏赐给道衍的封地,与世隔绝,非常安全。
道衍和尚这么做,事出有因。原来,“靖难之役”中他曾和永乐帝定了口头协议:一是不许杀害无辜;二是只可取代建文帝,不可伤害他的性命。然而后来,永乐帝都食言了。
在道衍和尚圆寂之前,他才把真相说出来。永乐帝派人去穹窿山探察,发现建文帝一心为僧,已没有复国之意后,并未为难建文帝。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建文帝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此说是中国社科院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郑和研究会研究人员、上海某报编辑徐作生花了7年时间实地勘察考证得出的。
二、避难贵州说
持这一说法者认为,建文帝出逃后,曾在贵阳题过两首诗,这与他后来所作的诗文相对照,可判定他到过贵州。
据了解,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曾多次记载他落魄的情形。其中,书中记述他曾到贵州金竺(今贵阳)长官司罗永庵,在庵壁上题诗两首,慨叹自己的流亡生活。
其一为:“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其二为:“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
后来,据说建文帝回到了京城,又作诗一首:“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在这首饱含沧桑的诗中,曾提到“西南”一词。如把“西南”与前两首诗的所题之地相对应来看,建文帝无疑到过贵州。
三、避难浙江说
最近,在浙江省兰溪市灵洞乡白坑村东山,发现一座古寺,寺内的壁画、楹联和寺旁遗存的古碑、古塔、城墙表明,明代建文帝曾经削发逃难在此。浙江文史研究人员对相关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考证,认为建文帝隐居在兰溪与他的一个贴身大臣,即一起逃亡的翰林待诏、原籍浦江的郑洽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山势险峻、海拔近400米的东山,又名皇回山,坐落于金华山脉余支——六洞山东约一公里的一处山坳中,山径盘旋、树木葱茏,十分幽静。山上有一大殿名叫“天王殿”,现又叫“皇回寺”。
据寺院住持印觉法师介绍,殿里的和尚以及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建文帝在此削发隐居的传说,最近发现隐居处遗迹和殿旁古碑则为这种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四、避难四川说
青川华严庵确为明代建文帝在四川的避难所,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四川大学的资深专家学者们实地考察后这样认为。
据了解,华严庵位于青川县青溪镇以南7.5公里的莲花山上,占地面积超过100亩,东西两面是草木丛生的山沟,西侧山沟内有巨石垒砌的双层中空明代石墙。
2 [历史]建文帝相关资料
专家们察看了石碑、石佛、九五方圆塔、清皇历书等遗址遗物,尤其对“广佛碑”和“华严庵重建碑”两碑文进行仔细研读后,发现两者所记载的“建文帝于宣德六年到此”,与《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中“宣德六年文帝由延安到西安入蜀”的记载相吻合,因此建文帝在这里避难是有根有据的。而且专家认为,《明史纪事本末》比《明史》还早还原始,史料研究的可信度也要高些。
五、避难青海说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历经滇南、巴蜀等地,最后逃亡到了青海瞿昙寺。这是兰州大学历史系公维章博士在翻检西北地方史志时,从民国《创新渭源县志》中发现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瞿昙寺建立初期就与明皇室建立了密切关系。永乐以来,明朝历代帝王给瞿昙寺赐匾、修佛堂、封国师、赐印、派大臣等史不绝书,这种割舍不断的关系本身就耐人寻味。
经公博士核查,该碑记中所载建文帝君臣出亡路线及其出亡青海瞿昙寺的情形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十分相符。而明代之前,就已开通了从南京到巴蜀、河湟等地的所谓“丝绸南道”。“靖难之役”爆发后,燕王率军南下,北方道路被封,建文帝只有向南方逃窜,辗转云贵、巴蜀,最后选择西北边荒的河湟地区作为落脚点,是极有可能的。这一逃亡路线正好也印证了民间传说中的“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的说法。
六、避难云南说
根据当地资料记述,建文帝从宫中出逃后,来到了云南。
当时镇守云南的,是镇国公沐英的三儿子沐晟。建文帝从小和沐晟要好,到了昆明后,找到了沐晟,沐晟和建文帝从小情同手足,但迫于明成祖朱棣的权势,只好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把他偷偷送到离昆明100公里的武定府,让知府萨周妥为护卫,萨周于是就把建文帝安排到了山高林茂、非常利于隐蔽躲藏的狮子山。
在朱棣死后,建文帝年纪也大了,思乡心切,心想在位的正统皇帝是晚辈,不应该有加害之理,就取道回京。当时,正统帝难辨其真假,就让先前侍奉过建文帝的太监来辨认。建文帝一口就叫出那太监的名字,并说出该太监在宫中一次吃饭时掉了块鹅肉,急得自己趴着吃了的情景,太监大惊,断定他就是建文帝。
正统皇帝就将建文帝迎到西宫奉养。一年后建文帝病故,享年64岁。
七、到过泉州说
建文帝遇难时,按照明太祖的指点,和随从装扮成僧人模样外逃。
他们从南京顺着长江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当时,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把建文帝及其随从引进寺内。
随后,建文帝等人经江西等地一路南下,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底到达泉州。他们以僧人身份在泉州开元寺呆了一段时间后,从泉州出海,到了印尼。
此说是据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的《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的《郑和下西洋》等相关资料记述的(详见本报相关报道)。
八、其他说法
据一些资料记述,建文帝避难也曾到过湖北武当等地,然而,这些说法或记述不详,或纯属民间传说,在此不予详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2
我要是知道那我就是穿越的了。
其实史传中记载是被烧死在皇宫中,但是不能辨认是不是他。
第2个回答  2013-12-02
又一说是出家当了和尚,到了朱棣的儿子当皇帝时才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