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莫言 会唱歌的墙 读后感

如题所述

教师心得 读莫言《会唱歌的墙》有感
时间:2012-08-27 16:29:16 点击:

475次

作者注:在一期《读者》中看到了莫言写的《会唱歌的墙》(选自莫言的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后上网淘得此书,读后颇有感想。莫言比我大五岁,对于同是六0后的我们来说许多经历都是相同的,感觉是相似的。只不过是生活的场景有差别罢了。看后由感而发,比葫芦画瓢,以我的拙见、用我的拙笔写下几篇文章权当回忆,请读的人不要让她与莫言的相比,那会让我是无地自容的。 读《过去的年》有感想起过年,在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是非常向往的,虽然过年的习俗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但让人回忆起来至今仍是十分有趣的。一过了二十三祭灶,不论是家里还是大街上年的味道都渐渐浓郁起来。穿新衣、吃肉、拜年、放炮即有一种神秘感,又带着无限的、难以形容的期盼。那时奶奶和姥姥都住在乡下,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分开,妈妈和爸爸分别带着我们中的一个或两个到两个地方过年。我记得有一年我在姥姥家过年,吃了一碗姥姥做的炖肉,那个香啊,多少年了,香味仍在嘴边,至今回味无穷,至于其它的过年细节都已记不太清了。在封丘奶奶家过年的时候,天还没亮呢奶奶就叫我们起来放炮,据说谁家的鞭炮响得早,一年都很吉利,因此一过午夜十二点就有人放炮。天还没亮呢奶奶就叫我们起床了,我们都挣开睡意朦胧的眼,吃过饺子,哥哥领着我们一大帮同龄人到别人家拜年去,他手里拿着从一挂长鞭炮上拆下来的小炮,边走边放,有时还装着吓唬我们,引来我们一声声的尖叫,我们则捂着耳朵,躲藏着,到一家门口,将香插在大门外面,放几个小炮之后就一拥而进拜年了。家家户户正门当中挂着或摆着各自祖先的牌位或画像,一闪闪的红蜡烛带给我们一种神秘感,但那时我们小,觉得挺吓人的。拜过年之后接着又是边着边放,等拜完了年,天还没大亮呢,借得灯光一看,每个人的口袋里装得满满的,新裤子膝盖上都是土,那是拜年的老规矩——磕头留下的印迹。慢慢长大了,过年的心情也就发生了变化。姥姥后来也搬到城里,长年跟着妈妈和我们在一起生活。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客人非常多。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按着老规矩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一年年、一天天、一切切都沿着传承的老规矩。这时候姥姥嫣然升成了“总指挥”,三寸金莲走来走去,指挥着做这做那,买这买那,特别是二十六那一天,她一定起得比平时要早好些,看看做馍馍面的多少,大红枣洗了没有,烫了没有;“监督”我们做花羔的式样,做花羔数量的多少。我记得各式各样的馍馍就要蒸上一天的时间,一个房间里那儿放得都是过年用的东西。鸡啊、鱼啊、肉啊、菜啊、锅、碗、盘、碟……年三十了,一切都准备停顿了,我们也都累得差不多了。在我的印象里,姥姥没有烧香拜佛的习惯。我觉得她苦了半辈子,佛祖也没让她过上好日子,不烧也就罢了。以至我们也受她老人家的影响,也没了这些个习惯。从三十午饭后就开始包饺子了。开始的时候也包上一个硬币,后来觉得不卫生,按照哥哥的提议饺子也做成了升级版:包上一段芹菜,谁吃了意味着来年变得更勤快;包上一段大葱,谁吃了意味着来年变得更加聪明。我想,不论饺子里包得是什么,谁吃到了,都显示着人们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的期盼、一个美好的祝福罢了。早早的吃完饺子,哥哥把一挂长长的鞭炮也挂在了院子里。一切都准备停当了。看春节晚会几乎成了格式化的程序,一家人聚在一起,磕着瓜子,吃着各类糕点,说着、笑着、议论着,甚至睡着,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这就是过年,过年过得也就是这个味,不是吗?从大年初一开始,姥姥座在正位,非常认真的样子。先是等着街坊邻居前来拜年,从初三开始,姥姥的娘家、婆家同族的孙男第女就前来拜年了,他们一进门就跪在地上磕头,嘴里对姥姥叫着各式各样的称呼:姑姑、婶子、姑姥姥、姑奶奶、太姥姥、太奶奶;年轻的、年长的、怀里抱的、刚会走路的、男的、女的,认识的、不认识的,站着的、跪着的,满满当当的都是人。我记得每天都是三四十人的样子,加我们家的人,天天都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他们带来的礼品都要堆上一大堆。吃饭时,一摆就是三四桌,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一咸一甜两个汤是不能少的,姥姥吃饭时坐在正位,招呼着别人,评价着菜的咸谈,东一名西一句的拉着家长,说一些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人;我们知道、不知道的陈年往事。她虽然不认字,但谁来了、谁还没来、谁给过她一棵葱、一棵菜、谁给她担过一担水、吃了谁家的一碗饭那是记忆犹新。后来我们姐妹陆续地成了家,初二回娘家成了一种期盼,早早的就到了家。有时年三十的时候还在妈妈家,只一天没在,就觉得好长时间没回娘家了。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任何感情能替代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那时过年的日子是笑声,甚至连空气中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二00九年春天,生我养我、给我无限母爱的人走了……这两年的春节越来越觉得素然寡味起来,甚至不愿过年、想逃避过年。因为我有孝在身,过新年的时候到别人家去恐怕不吉利,所以这两年我不是不去别人家拜年的,但我觉得倒是给我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让我躲在了家里,一个人静静的,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都会想,不知不觉眼泪就流出来了。姥姥去了姨家,老爸这两年也不在那个时时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小院里过年了。门口没有了大红的春联,没有了过年年货,没有了扫不完的炮屑,没有了来往不断的客人,小院静静的,空空的,一切显得热闹与它无关,那个传统的节日与她无关。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春节是过不完的春节,少了至亲亲人,一切都变得淡薄起来。这两年的春节,我们又多了一个去处——妈妈长眠的地方。鲜花、祭品都表达不了我们对母亲的无限思念;止不住的泪水是我对母亲无限倾诉。每次从墓地回来,我的心情在很长的时间都是沉重的,与过年的气氛很难匹配。这样写有些让人伤感。但这只是对我而言。我想,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吃饱穿暖已不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没有了对新衣的期盼,没有了对美食的诱惑,没有了对年的神秘,没有了这些,过年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大半。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童心,事事烦杂,老练成熟,人情事故,但最主要的时代的发展给过年也注入新鲜的元素:过年结伴去旅游,登高望远,看看祖国的美好河山;视频拜年,发条短信,让人们觉得人与人的距离远而又近;提前到酒店订餐,彻底放松自己、解放自己……虽然方式在变,但注定了一条不变:那就为割舍不断的亲情,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无限期盼,一家人在一起的骨肉亲情,亲朋聚会的把酒言欢。瞧:孩子们像我们当年一样期盼着过年,正象当年的我们一样,他们正享受着我们童年一样的快乐,找寻我们童年时的乐趣。每逢佳节倍思亲,只是在我心中缺少了我最爱的人,心情变了的缘故。但为了孩子,为了老人,为了习俗,我要打起精神来。过年了!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21
莫言的散文,一如他作为乡土民众精神图腾的"红高梁系列",小说的藤蔓,亦是理解莫言作品的灯塔。该书辑齐了莫言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语言才华横溢。其中大量散文谈及作者的故乡高密,故乡已成为莫言借以理解沟通和抒写描摹整个世界的一条必经之路。《会唱歌的墙》是莫言的30年的散文集。我就想从这个角度来读读莫言。
  莫言的散文几乎无那种旅游胜地的华丽文字,无心灵鸡汤的感悟文章,也无人生路上指路人的启迪文章,无小说里的魔幻,有生活中的现实。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知道莫言的成长历程,童年生活,他又写什么亲人,读了什么书,他的故乡是大概什么样,有些什么人生经历,最开始写了什么作品,后来又有哪些作品发表了,高密东北乡为什么成为他写作的对象,他从哪里作家哪里吸取了营养。这种对莫言个人的了解也有助于对他创作的小说的理解。
  莫言生活中的现实,是很多散文篇章充满了真实感,没有丝毫的粉饰。我最喜欢的是莫言写吃的散文。他的吃并不是美食文章,而是对吃的悲惨苦痛记忆,那时候吃的不够,他总是吃不够,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吃够。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饿饭的时代,但挺长辈说过。读着莫言的文字,读到为了填饱一点肚子,莫言所收的屈辱,我能想象得到。包括后来莫言能够吃饱,也因为吃相凶猛被人耻笑。民以食为天嘛。那种屈辱,真实让人感同身受。还有莫言写狗的散文,也极好。莫言文字的真实,不也是一种生命力么?包括莫言不讳言自己长得丑,不都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好文风么?
  莫言小时候并未受过正规教育,读不起书,他小时候读的书并不多,但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他还有某种天赋,他家人嫌他话多,所以笔名莫言。但他能获诺奖,也值得我们深思。由此,书不一定要读得越多越好。
  一个穷苦的人,最后写作能到如此高度,不也是一部励志书么?读了莫言透着民间真实生命力的散文集,我对他的小说充满了兴趣。
  追问

请问是网上找的还是自己写的?

第2个回答  2013-08-21
最近这段时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莫言,这位似乎不为大众熟悉的作家,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书架上全换上了莫言作品,老师、学生手中总能看见莫言作品的身影。“莫言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吹得轰轰烈烈,连我也被感染,捧起了一本莫言的作品,细细地品味起来。
《会唱歌的墙》描写的是作者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莫言对家乡的热爱。“如果挖一块这样的黑泥,用力一攥,你就会明白了这泥土是多么的珍贵。”故乡的泥土定然是珍贵的,哪怕它再普通、再古老、再充满苦难,也是我们的乡土,我们心灵的港湾。
为什么,邓稼先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中国?为什么,居里夫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把所有的奖金都捐给了战争中的法国?为什么,在汶川大地震时,无数走出汶川在外打拼的游子,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危险的家乡?因为故乡在心中的分量最重,故乡连接着人们炙热的心!
作为一个远离了家乡,在重庆读书的学生来说,一提到家乡,我心中总有一种奇特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那一节政治课,政治老师在电脑上给我们展示了各班同学的政治作业——新闻评论。当放到一位同学的作业时,我一下子愣住了——“梁平发生了……水灾?”我小声叫起来。那可是我的家乡啊!我的心被揪了起来,脸上失去了原有的表情,神情也恍惚了。直到周末,得知家乡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异常状况后,我那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
故乡,永远是游子的心头肉啊!所以,在看《会唱歌的墙》时,我才会深有感触。
“值得庆幸的是,那高唱,那低吟,都渗透到了我们高密东北乡人的灵魂里,并且会世代流传着的。”是的,即便那道会唱歌的墙倒了,也永远屹立在心中,因为,它象征着的,是那片炙热的乡土……

给个满意回答
O(∩_∩)O谢谢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文章里的故事承载着大自然难以言说的瑰丽与奇妙,还有底层人民在困顿之中追求幸福的渴望,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精神,象征着故乡人民不忘憧憬未来的乐观的精神,象征着故乡人民不忘憧憬未来的乐观的精神,启发读者要乐观豁达地面对艰苦的生活。
作者选择不同的景物、赋予不同的色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描写出景象的特点,从总体到个体样样俱到,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句子添加色彩不会使读者感觉乏味无趣反而会觉得生动惊喜。如“那一年九个哑巴姐妹叠成了一个高高的宝塔,塔顶上是她们的夜明珠般的弟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画面感描述出来,把弟弟比作塔顶的夜明珠也写出了弟弟的珍贵。从四季的不同景象鲜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高密这片土地色彩斑斓、四季变幻,壮丽无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寄寓着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以及内在人文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自己做的读书笔记作业 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