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题所述

1.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止这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讲究方法。只要我们教师咬定“培养”不放松,学生方方面面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步养成。学生习惯养成了,学习起来就能产生无穷乐趣,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2.培养学生自主作业的习惯
新“课标”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让学生自主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作业布置方面,我除了让学生完成基本作业外,重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附加作业,再自己完成并和同学交流。这样的自主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乐趣。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我每周都会选择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业设计在学习园地里展示,让学生比较学习。被选到的学生自然会产生成就感,下次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被选到的学生羡慕之余,心里自然不甘落后,都暗地里加倍努力,争取下次也有自己的作业设计展示。这样,学生自主作业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作业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成果的享受。 三、听课,要有“预习开道,复习扫尾”的习惯
听课,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要使听课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除了上课时要专心致志,开动脑筋,做到脑想、耳听、心记、口说齐头并进,力求把上课的内容“消化”之外,还应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课前的预习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还要有一个自觉的复习过程,对讲课内容进行一次“过电影”,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查漏补缺的目的,从而真正弄懂文章的内容。
四、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5.读书时,要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手脑并用,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勾画圈点,寻章摘句,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遇到生字新词,要随时请教“不说话的老师”――字典和词典,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并摘记备查。课堂上,要做好听课笔记,对于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也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以求解决。课后要写读书笔记,根据课文或书籍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加以整理,以巩固所学知识。这种读书笔记可以提示文章要点,可以摘录名言警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形式不拘,只要能够达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行。读书看报,同样要勤于用笔,将谚语、格言、警句、佳词摘抄下来,以备查用。有条件的还可以搞点剪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知识积累多了,也就成了学问。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勤于动笔、日积月累对于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6、写字,要有“横平竖直、认真规范”的习惯
要做到写字工整,首先要有正确的笔姿,书写要认真规范,笔画要横平竖直,结构要均衡平稳、疏密匀称。对于学生来说,写字还是一项基本功,应当经常练习。最好能将平时的笔记和其他作业都当作书法练习来严格要求,把字的间架结构、笔姿手法练好了,把字写好就容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