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对人的影响?

这是老师布置的题目.500字左右就可以!急!急!(今天之内),请各位帮忙!

几经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各界关心教育事业者与固有体制的博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终于启动,也终于有部分高校开始取消英语过级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是,就在人们强烈“声讨”大学公共课的英语教育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大学教育领域中的其他弊端呢?

同样是大学必修公共课之一的体育课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大弊。

就目前而言,大学体育课仍被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课而存在。大部分高校有一年或两年的课时规定,承担固定的身体素质测试、固定体育项目的考试任务;同时,很多高校为了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有选修项目的规定,但分数要求和固定的达标项目基本不变。

就学生自身来说,完全厌恶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是少之又少的,然而在现实校园生活中,体育课却往往成为了学生们的一块心病,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大二结束时就如获大赦。

作为由小学及至大学都在不间断接受教育的课程之一,体育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但是,伴随着中学体育成绩直接与中、高考分数挂钩,以及大学体育成绩关乎各种测评、指标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奖学金、优秀学生等各项荣誉的给予的硬性规定,体育课设置的意义就早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为了某种利益和“不得不”的无奈,使原来强健体魄的功能却反而成为了其附属意义,这实在是大学体育课存在弊端,也不免成为中国公共体育教育的悲哀。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体育课,有着培养小孩子的运动热情、促进小孩子身体发育的功能。那么,到了大学时代,学生的身体已基本发育完全,而且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进行自主锻炼和身心调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硬性规定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某种运动项目,而与身体素质地锻炼扯不上多大关系,而是因为和各种荣誉挂钩,才强制其达标的行为,就未免有些有失公平了。

学校设置体育课的意义何在?难道只是为了无端地设置一道身体素质考核的屏障?强身健体与成绩达标究竟哪个才是根本?是否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就一定不是“优秀学生”?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基因来决定的。尽管通过后天的努力,可以使身体的某些方面的机能得到适当的改善,但同那些与生俱来的好体质的人相比,其锻炼结果可能还是无法达到其需要的理想效果。否则,国家也不必要投入那么大的人力、财力去到全国各地挖掘、培养好的体育苗子了。那么,在牵扯到其他利害时,硬性地把体育成绩的优劣加进来作为考察标准之一的做法从各方面来说都是对学生的极大不公。
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每次的体育考试就是一次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尤其对于中长跑的项目(例如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来说,在限制的时间段里,冲击着身体的最大极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效果就是在考试结束后喉咙干裂、胃血上涌,更严重的还会患一场重感冒;在此期间,心里始终默念着“挺住,一定要挺住”一类自我激励的口诀,一会儿想着“要不先下来,再补考吧”,一会儿又果断地否定自己刚刚的想法,发誓要一次跑下来,决不来第二次。这种教育模式始终让人质疑其是否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作用。
诚如前面所述,让身体素质原本就有很大差异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放在同一标准上去考核、评定,其做法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而当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面临不及格的危机时,他就要想尽各种办法,或作弊,或求救于老师,以弥补自己与他人在总成绩上的差距。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却又造成了另一种灰色现象的出现:要么是学生向老师送礼,要么由体育教师在体育考试暗示,向学生收取钱物,然后“放人一马”。

如同英语一样,大学公共体育课教育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了。真正的锻炼,在于兴趣,而不在于强制;真正的教育,在于效果,而不在于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