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记叙文读写结合“50个基本功”是哪些?

这是特级教师丁有宽总结归纳的,希望知道详细的内容,谢谢!
首先感谢“我生潇洒”网友。但是我想知道的是“50个基本功”具体是哪50个,要非常明确的答案。以前有老师做过归纳,列成了表格,可是网上转载的都没有保留该表格,而原文又被删除。希望知道的能提供给我,或发到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谢谢!

建立一个具有中国语文特色的小学浯文教材新体系,是大家所共同关心并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已有一些较好的小学语文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初步或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在我们所了解的各种教材体系之中,我认为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所建立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综合训练型体系,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和谐统一、教材与教法同步改革、教与学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语文特色的、有创造性的、崭新的教材体系。在这里,我着重谈谈这个教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基本内容。

一、读写同步

当前在语文教师中,对于读写结合的理论与具体实践,还存在不少问题。丁老师在长期的对读写结合的探索实践和研究中,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所谓“多读就自然能写”的自然结合论,“读什么就写什么”的机械结合论和“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的随意结合论,十分明确地提出“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他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和记叙文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读写同步改革、同步发展。我认为,这是丁老师教材体系的一个基本特点。

读写能否同步?答案是肯定的:能够同步,而且必须同步。主要的根据是:

一从历史渊源和内在发展来看,阅读与写作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这个观点,可称之为“读写同源论”。因为,作为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是在劳动中,适应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它不仅是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也是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而社会交际、思想交流活动,是双方共同完成的。说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对于社会交际工具这个传播信息的载体(文章、读物等)的解释和运用,只能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否则,便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和一致的理解,因而也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没有写,就谈不上读;没有读,写也就没有意义了。可见,从读写的起源与历史的渊源、发展来看,读与写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二从理论依据来看,读写同步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读写同步符合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整体原理要求在一个系统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功能、新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读与写是小语教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读的深化和升华。从整体原理来看,只有把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作用,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读写同步也符合学习迁移原理。学习对象之间,在态度、内容以至方法等方面,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这就是迁移现象。而这种迁移影响的大小、难易,往往取决于对象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因素的多寡。读与写虽然有内在的吸收与外在的表达的区别,但它们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这样,就使读与写、读与读;写与读、写与写之间相互迁移成为可能。丁老师的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就是运用了这种学习迁移的原理而达到读写同步的。

第三,读写同步符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心理过程。阅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阅读教学过程是个“双向”心理过程:一是由感知文字到理解思想、由感受形式到领会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究过程;另一是从思想到文字、由内容到形式、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过程。这两个过程,关系十分密切,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续和提高。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实现前一过程,而且更要实现后一个过程。而阅读的第二个过程恰好同作文教学心理相吻合。可见读与写的能力培养是统一于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之中的。

根据原苏联心理学家阿·科瓦廖夫的论述,作文教学的心理过程是个“双向转化”的心理过程。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学生的“头脑”转化,这是从事物向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作文教学要顺利地实现“双重转化”,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必须以阅读教学作为基础。可见,作文教学本身也要求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同步前进。

三从教学实践看,读写同步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的。儿童学习语文具有模仿性和较强的发表欲等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已日臻完善。在这一时期中,小学生已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在积累了一定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之后,就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发表欲”,要求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发表”出来。丁老师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坚持读写同步,并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从而满足了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一年起步

读写要同步,从一年级开始就得起步。

有些教材,明确提出了“提前读写”。但这与丁老师主编的教材不同。丁老师向来主张读与写结合,提倡读写同步。并明确提出一年级就要起步。我们认为,丁老师的这个“一年起步”的主张是有根据的。其主要依据是,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善于抓准时机,不仅要为听、说打好基础,而且要为读写打好基础,以便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儿童接受信息和学习媒介越来越多,思维空间逐步扩大,求知欲更加强烈,而他们的口头语言的发展又已接近成熟,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如何从一年级起步?根据丁老师的思路和经验’首先是改革识字教学。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看图拼音识字”中,丁老师依据汉字的构造规律,安排了“笔画笔顺”、“部首结构”、“音形义比较”三种识字方法,从而提高识字能力。丁老师有意把:笔画、笔顺”编排在同一个组里,让学生在学习笔画的同时学习笔顺,以提高识字效率。编进“部首、结构”这一组里的字都是形声字。在学习形声字中,偏旁部首与间架结构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根据形声字部首表义的特点,运用部首、结构的知识’触类旁通地学习、掌握生字。在“音、形、义比较”这一组中,主要是通过反义字比较、形近字比较、形声字比较等形式引出生字,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区别,不仅提高识字率,还能避免或减少错读、错写等小学生常犯的毛病。从这三组的设计和安排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丁老师改革识字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多方面地打好识字基础。那么,有了这个基础,再要求进行读和写就不难了。

丁老师主编的这套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写字教学与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编进教材中,从而使识字、写字和书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显然,这是丁老师的独特构思与设计。在写字教学中,他把“点”作为核心笔画,把“横、竖、提、擞、捺”作为定式笔画,而把其它作为变式笔画。这样安排’有“核心”,有主次,有定式、变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行定量训练,为培养写字、书法能力打好基础,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生字,从而减少回生率,提高巩固率。

其次是学习基本句式。在第一册第三单元“看图学词学句”中,让学生集中学习四种基本句式,即陈述句、疑问句、判断句和描写句。在学习这四种句式中,教材以学习陈述句作为重点。这是因为,陈述句是常用的句式,也是学习、掌握“四素(时、地、人、事)句”的基础。

第三是学习“四素句”,渗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所谓“四素句”实际上就是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在学习基本句式时,丁老师就有意先设计“两素句”(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这样阅读、写作记叙文就很容易上手了。显然,丁老师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在学词、学句中,就同阅读记叙文、写作记叙文自然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读、写记叙文知识,这正是丁老师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这套教材的独特之处,更是它比别的教材优越之所在。

三、系列训练

这套教材,以丁老师归纳总结出来的小学记叙文读写结合“50个基本功”作为主线,并且设计安排了系列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从已出版的五年制教材来看,各年级训练安排如下:一年级,识字法,侧重练好一句“四素”(时、地、人、事)完整的话;二年级,查字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句群;三年级,读书法,侧重练好连续、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四种结构段;四年级,读记法,以篇章为重点,侧重练好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观察等六种能力;五年级,对应法(读写七条对应规律),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强化综合训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这个训练系列,克服了小语教学中存在着的目标不明、序列不清、知能割裂、读写脱节等弊病,真正做到目标明确、序列清晰、知能融合、读写同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这套教材的系列训练,还特别注意把培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统一起来;把语言训练(字、词、句、段、篇)和记叙文(时、地、人、事、景、物)训练统一起来;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这是丁老师教材体系中的又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四、整体结合

我们认为,整体结合在丁老师这套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听说读写协调发展。整套教材,以读写为主,又重视听说,注意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培养,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与其他学科改革同步发展。在设计中,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统筹安排,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从而达到同步发展。

三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根据语文特点,把课内的语文教学和课外的语文活动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联成一体,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实践中学习应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综合训练型

这套教材的又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综合训练。教材强调以训练为主,明确提出抓好“三化”,即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要求达到“两性”,即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综合训练型与传统语感型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都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能力。但是,丁老师并不停留在多读多写的经验上,不是让学生在一条“暗胡同”里,任学生“自己摸索”,而是在传统语感型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建立综合训练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二重视语言规律、读写规律对学生的启迪、指导作用。丁老师提出的句的结构法、段的结构

法、篇章结构法、记事顺序法、景物描写法、人物描写法等,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规律、方法交给学生,充分发挥规律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量化。传统语感型,要经过“年深日久之后”,才能逐步摸索出一点方法来。而综合训练型,强调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丁老师提出的基本功五十法,步步都扎实,法法可过关。这样,教学效果如何,便能及时了解,存在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可见,综合语感型既易操作又易检测,这是传统语感型与之无法相比的。

三重视规划化,突出层次优化。整部教材分为七个层次,做到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这七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个层次,定好每学年的目标和学年之间的衔接过渡。第三个层次,规定学年中两个学期的教学侧重面,即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着重讲明知识规律,打好基础,第二学期则注重分析、比较、综合。第四个层次,是以单元为训练点,突出训练重点。在单元中,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的关系。第五个层次,是单元分组文(一般分两组),突出训练要点,着重训练知能。第六个层次,则是组文分课型,即精读、略读,自学、突出训练要点。第七个层次,是课内定习题,每个习题都有个训练点。如果加上综合练习与总复习,实际上有九个层次。丁老师的五年制教材(修订本),共编40个单元’80个组文’精学400篇例文,安排300题次训练;而六年制教材则共编48个单元,96个组文,精选420篇例文,安排1000题次训练。这两套教材的训练设计,都达到计划化、规格化、序列化,实践效果非常显著。1993年1月29日法交给学生,充分发挥规律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量化。传统语感型,要经过“年深日久之后”,才能逐步摸索出一点方法来。而综合训练型,强调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丁老师提出的基本功五十法,步步都扎实,法法可过关。这样,教学效果如何,便能及时了解,存在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可见,综合语感型既易操作又易检测,这是传统语感型与之无法相比的。

三重视规划化,突出层次优化。整部教材分为七个层次,做到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这七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二个层次,定好每学年的目标和学年之间的衔接过渡。第三个层次,规定学年中两个学期的教学侧重面,即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着重讲明知识规律,打好基础,第二学期则注重分析、比较、综合。第四个层次,是以单元为训练点,突出训练重点。在单元中,要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的关系。第五个层次,是单元分组文(一般分两组),突出训练要点,着重训练知能。第六个层次,则是组文分课型,即精读、略读,自学、突出训练要点。第七个层次,是课内定习题,每个习题都有个训练点。如果加上综合练习与总复习,实际上有九个层次。丁老师的五年制教材(修订本),共编40个单元’80个组文,精学400篇例文,安排300题次训练;而六年制教材则共编48个单元,96个组文,精选420篇例文,安排1000题次训练。这两套教材的训练设计,都达到计划化、规格化、序列化,实践效果非常显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