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犟子不败家,国有诤臣不亡国”谁说的?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因为犟子、诤臣都是指反逆权威之人,而一家之主、一国之君只有在这些人存在的情况下,才不会刚愎自用。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家里有叛逆的儿子,才不会败落;国家如果有刚烈的大臣,国家也就不会亡国。犟子和诤臣都是反对权威的人,他们与代表权威的父亲、君主斗智斗勇,就让权威更加清醒的,而不是在掌控中失去了判断力。长时间的安逸对决策的人来说很可能是一个陷阱。

1.权威的震慑让人信服,难以抵抗。

一家之主、一国之君都是权威的代表人物。他们往往做的决定都是令人信服的。人们对权威有一种盲从的心理。古代更是如此,受君臣、父子的观念影响,作为下级的臣子、儿子都必须要遵从君主及父亲的命令。这其实是父权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算是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家庭也是更加尊重父亲的决定,放到国家的程度,人民也会听从国家的领导所下的命令。

2.反抗让权威决策更加完美。

反抗和叛逆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他们愿意再权威面前提出反对的意见,是非常勇敢的。因为挑战权威往往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臣子如果反对君主的意见,君主对臣子会有哪些反应呢?臣子很可能会有杀身之祸。不过历史上那些忠言逆耳的故事也说明了反对其实是对权威决策的谨慎,是为了让决策更加的完美。而且一旦有反对的声音,说明这个决策是有一定的讨论空间的,在这些空间中能产生更好的决策。

3.顺风顺水下可能带来危机。

如果一个权威的决策者一直都处于顺风顺水,没有人提出过疑惑和反对,他只会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判断力。只有经常保持着敏锐和反思的决策者,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一直被人捧着,事事有人称赞,容易令决策者变得傲慢,逐渐听不进其他的建议。这时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犟子、诤臣的存在是必要的,也就只有保持着与这些人斗智斗勇,才能让决策者保持冷静,自然也就不败家、不亡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8
诤,即谏诤之意;诤臣即为谏诤之臣;   所谓“诤”,指直言敢谏   如魏征一样的敢于直言,不畏生死的大臣 。   称之为诤臣   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   君王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灭亡;父亲有能劝谏的儿子,家族就不会衰败
第2个回答  2012-05-19
那倒未必!贤臣遇不到明主,国家一样败亡。比如商朝的比干难道不是诤臣吗,商朝不照样灭亡了吗?至于子诤于父就更不用说了,难道儿子再能,还能改变了父亲的脾气、性格?老子吃喝嫖赌,儿子管的了吗?敢管吗?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4
出自《旧唐书》卷七十九
《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原文:“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诤,即谏诤之意;诤臣即为谏诤之臣;
 所谓“诤”,指直言敢谏
 如魏征一样的敢于直言,不畏生死的大臣 。称之为诤臣  
 君有诤臣,不会亡国;父有诤子,不会败家  
 君王有敢于劝谏的臣子,国家就不会灭亡;父亲有能劝谏的儿子,家族就不会衰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