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分析原因?

如题所述

农民收入问题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农民收入上不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农业税费全免,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民务农情绪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农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关注。
一、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
1、收入来源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1)靠“小农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大农业”收入已从整体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多万人次,劳务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近40%。(3)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现金增收的主要来源。
2、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减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1)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的基础不牢。气候条件、天气状况、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突发事件等都对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2)国家涉农方针、政策的调整会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以前农业特产税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减少了农民收入。(3)农民收入的某些部分具有偶然性,如失地补贴收入、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的拉动。(4)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对农民收入的增减有重要影响,一个对农业有作为的政府必定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损害。
3、农民收入不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内的不平衡。(1)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2)城郊(镇)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乡村农民收入;(3)人与人、户与户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衡,我县农村居民中,有不少家庭年收入已经突破了万元,但生活在偏远山区的有些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600元。
4、落实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1)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负担的减轻相应地增加了农民收入。(2)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3)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落实不力,阳奉阴违行为突出。据悉,税费改革后仍有一些地方在搭车收费。这一现象虽不是多数,但至少也是违抗中央三申五令的“减负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缩影。
2、“浮夸风”不可轻视。“浮夸风”的兴起、流行甚至泛滥,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级分派的财税负担过重,按农民的实际纯收入计算根本完不成任务;其二、自身收入的需要;其三、政绩的需要。三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农民收入不是一年半载、一朝一夕就能增加的。
3、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后劲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有关数据显示:自1996年至2003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仅增长4%,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一半,与国民经济年均将近8%的增长率有很大差距。(2)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主要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而实际上这种增收只是一部分农民增收,大部分农民增收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3)农村非农产业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导致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降低。(4)农民收入低,政府财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投入不足,这种不足的投入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包括物质及其他非物质的投入,由于缺乏足够的投入,造成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抗灾防病害能力逐渐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农民负担重。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取消,农民经济支出负担相对减轻,但随着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农民收与支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农民负担也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是农业税虽然被取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出现的新的收费项目和形式极有可能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二是化肥、农药、种子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价,使农民收入“明升暗降”。三是获取知识的高成本已成为农民新的负担。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虽从2006年进入免费阶段,但培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所要的花费,无不是农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是农民看病难、买书难、培训难、受教育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事务性负担依然沉重,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对农民的不公正心态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官老爷”思想,使农民说话难、办事难。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不好,久而久之绝对影响全国政局的稳定及其它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增加农民收入不应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一条醒目的标语、一组注水的统计数字。
1、完全免除农民负担。随着国家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但光“减轻”还不行,必须彻底免除农民所有税费负担,彻底实现农民零负担。
2、上级政府必须加强督查,严惩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以前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村(乡、镇)干部,为了谋求个人或部门的狭隘利益,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于不顾,巧立名目乱收费,视农民为砧板上的肉,任意宰割。鉴于以前农民负担反弹的教训,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暗访督查力度,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制裁向农民收取任何款项的行为。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做表面文章,实实在在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1)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非农产业;(2)帮助农民拓展市场;(3)创造条件,使劳务输出组织化、规模化,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帮助务工人员维护各项权益;(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6)加大对农业的直补力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各级政府都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向农民公布具体的补贴数额,严防各种补贴在操作流程中缩水。
4、精简机构。县、乡(镇)政权,不论大小,机构均与样样齐全,就是不算一级政权的村也有“三套人马”,机构臃肿,人员庞杂。机构运转、“父母官”工资、办公经费基本上都得由财政供给。这些财政特别是村、乡镇财政绝大部分由农民的钱支撑。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防止农民负担雪上加霜,有必要大幅度精减机构、裁撤冗员。要严格控制各级政权组织规模,限职位、限编制、限人数。
5、国家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打击使农民有负担的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1-01-01
农民收入提高,粮油物价上涨,受益的是农民,央行提息,存款回报高,城镇人买房还贷款,出的利息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28
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把2080法则用上.也就是百分之20的人富起来了.80的人呢还是社会论收入的底层.因为农民永远都是靠地里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农产品的价为增长,从古到今都是在各工业产品价位增长以后才增长.而形状如何要有个对比,如果和以前比,农民形状好多了,温饱解决了,吃穿不愁了,多多少少家用电器都有了.和十年前的市民可以比了.要和同一时期的市民相比的话,农民形状还很落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