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明末李自成死后 大顺 大西 南明 清朝 的战争历史,谢谢。

如题所述

  大顺
  李自成死后,其余部先后在李过和李来亨的领导下,坚持联明抗清。南明政权失败后,大顺军余部仍独力坚持抗清,直至清康熙年间,才最终归于失败。

  大西
  孙可望: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身亡。义子们根据当时风俗,皆改姓归宗,其余三个只将本姓改回,而张可旺除归宗姓孙外,又将“旺”字改成“望”,不知有何深意。翌年,众将共推二十八岁的孙可望为主帅,从四川綦江向黔滇挺进。那时清军势力还未及触至西南,南明将领哪是大西军对手?孙可望很快攻陷遵义,继而占领贵阳。那时孙可望还能体恤部下、团结义弟、群策群力,一致对外。对军队约束得很好,曾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因此军队所到之处“鸡犬不惊”、“秋毫无犯”、“公平买卖”、“军民相安”。凡攻占州县,即贴出告示,“招抚外逃百姓回家复业,不足者供给牛种。”孙可望又派大将白文选至龙里县拜会明贵州巡抚范矿,“共申倡义抚明之约”,范矿最后归顺了大西军,“士民多望风送款”,支持大西军。可惜斯年正月中旬艾能奇攻打惠水中箭身亡,葬于花溪桐木岭。   孙可望采取扶明反清的政策,鼓励民间开矿,废旧币、铸“大顺通宝”钱,以促农工商之发展。还有很关键一点,大力提倡廉洁,反对贪污,对大小贪官一律斩杀,毫不手软,得到群众的拥护。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二月,孙可望与南明化敌为友,俯首称臣,共图中兴。派人将处境十分糟糕的永历帝从广西濑湍接到贵州南笼(即安隆),改为安龙府,每年供养银八千、米六百石,各种抗清力量逐渐凝聚,声势浩大。永历封孙为秦王,下旨曰:“大小战争,诛斩封奏,先行后奏”。于是斯年五月,大西军誓师北伐,分兵三路反击清军。孙可望以主帅身份出兵湖南沅陵、芷江,从中路策应北路,东路两军。可是他攻下辰州后,就停兵不前。那时他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而权利欲令其头脑膨胀,渐渐目空一切、独断专横。摆在眼前的强敌不顾,却一心想整刘文秀、李定国。北路刘文秀狠打了几回胜仗,几乎控制四川,可是攻打保宁时吃了败仗,副将王复臣战死。孙可望竟借此削了刘文秀王爵,“令其罢职闲住”,将其部属拆散,引起了各部队的不满,猜忌日多,人心涣散。   东路李定国率步骑十万及少数民族军队进军湖广,几乎攻下广西全省和湖南大部。清廷急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十五万大军援救。李定国设计三里埋伏,诱清军渡湘江,然后收口袋痛击之。不幸的是孙可望已有内讧之心,“不欲定国成功,而思陷之败死。”竟密令冯双鲤等退军宝庆。李定国不知,险些孤军奋战,幸及时退走邵阳,尼堪见其英勇善战,也不敢追。由于清军征战不利,损失惨重,清廷欲弃湘、赣、粤、桂、川、滇、黔七省,与南明议和,两国分治。大西军形势一派大好。可惜孙可望仍不悔悟,在谋害李定国同时,竟在贵阳大造宫殿,公布典章制度,建“太庙”,组织班子,准备逼永历退位,建立“后明”。“封马进忠嘉定王,冯双鲤兴得王,张虎东昌侯。余大封有差。”又派飞骑急召李定国到武冈开会,“三昼夜书七至”,定国奉命去,走至半路方知孙要谋害他,忙逃回。孙可望于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率十六万大军抵曲靖交水,要与定国决一死战。谁知会战中,兵士全部倒戈。孙只剩三千余骑逃回贵阳,恼怒之余,带着数十骑亲信逃奔长沙,投降了洪承畴。由于带去贵州地图和无数军事机密,顺治大喜,褒其知晓大义、顺应潮流,封为“义王”。翌年由其为向导,清军三十余万长驱直入,打败了李定国,永历帝逃入缅甸,后被吴三桂捕获绞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在木兰围场一次狩猎中,孙可望被清统治者以失误为借口射杀,年仅四十九岁。[1]

  李定国:
  清顺治三年,南明永历元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四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七年(1652年),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四年(1659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 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清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南明
  南明建国前后,大顺已被清朝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嵩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权先后建立,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这时清朝再次宣布剃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剃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鲁、唐二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1646)称帝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称监国与桂王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为监国,后废。桂王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农民军加入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衰败灭亡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桂王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此后郑成功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监国的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9
个人原创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群龙无首,暂由李自成妻弟高一功及自成义子李过统领,联明抗清,有众约三十万。但后来由于战略失误,兵败被杀。
大西军首领张献忠死后,大西政权数日崩溃,其四大义子向贵州撤退,击败贵州明军。后明朝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元永历。但清军南下大军随即攻略广西全境,桂王退往云南,在黔国公沐天波拥护下,偏居一隅。后招降大西军,封老大孙可望为秦王。后孙可望野心膨胀,意欲称帝,被张献忠的第二个义子李定国平定,坚决拥护永历政权。因此,李定国被封为晋王,老三刘文秀被封蜀王(老四艾能奇在进攻贵州时阵亡)。李定国对南明忠心耿耿,并率军北伐,二挫名王(消灭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及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境及湖南贵州大部,联系福建郑成功,共同抵抗清军。但郑成功是坚决效忠隆武皇帝的人,对永历帝不太买账,况且封他的只是一个延平郡王。后来郑成功北伐大败于南京城下,李定国作战失利,永历帝逃往缅甸。后吴三桂十万大军压向缅甸,缅王交出永历帝,吴三桂将永历帝及皇子在昆明杀害。此间李定国与缅甸交战,意欲夺回皇帝,当他听到永历被杀的消息后,悲愤欲绝,几个月后,李定国在荒山中去世,死时嘱托其儿子“宁死荒野,勿降也!”几个月后,他的儿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率残部投降了吴三桂。另外一个李定国的部将白文选被部下挟持投降了吴三桂。郑成功收复台湾三个月后去世,后其孙郑克塽归顺清朝,明朝最后一支军事力量灭亡。
第2个回答  2012-05-17
满清,天朝少数民族疆(边疆)独集团,一代首领曾是天朝少数民族军官;
大顺,天朝涉黑暴力组织分裂势力之一,主要元首曾是天朝邮政系统员工;
大西,天朝暴力团伙武装分裂势力之一,组织老大曾是天朝地方州府捕快;

李快递死后,满清已形成问鼎之势。大顺瓦解,大西鼠窜,南明破产。
境内反对势力定点爆破后,跟其他朝代一样,满清开始削藩,平定内乱后趁势打台湾,把南明集团被总经理转移的财产收回,完成统一!
第3个回答  2012-05-17
额,我知道南明最后是被吴三桂所灭的。并且,还让那个皇帝上吊。另外,清朝若是没有吴三桂的帮助,就不可能顺利入关,入关后才是他们变得有些修养,否则没有东西就是知道抢掠
第4个回答  2012-05-17
建议你看看顾城的《南明史》还有《明末农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