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扩展资料: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长到一定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所记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逐渐没落而消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弱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1

古代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

弱冠:弱,弱小。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扩展资料

古代年岁别称

舞勺:13岁。

束发: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语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如《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如《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如《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强壮:指四十。语出《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语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语出《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形容老人头发由白转黄的样子。如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和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如《尔雅·释诂》:“鲐背,寿也。”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如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年龄称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31

古代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古时候,男人都要蓄留长发的,等长到一定的年龄,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但这个时候身体还不是强壮又称弱冠,故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扩展资料: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的礼帽,表示可以参加祭祀。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后来冠礼渐没落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29

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

弱冠:语出《礼记 • 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扩展资料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家庙,祭告天地、祖先。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0-29

1、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称为弱冠。

2、古代男子到弱冠之年的时候会行冠礼,也就是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以表示成年。但是身体还没有完全的发育强壮还比较年少,所以称为“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3、出处: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扩展资料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在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