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关键是什么?

如题所述

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六个:

1.同盟国敌手:

纳粹德国虽然在最盛时期,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欧陆帝国,但是毕竟造就了太多的敌手。

而苏德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了全面的反法西斯联盟。

2. 轴心国联盟:

德、日、意虽然早已形成三国轴心,但在整个二战进程中,轴心国及其若干仆从国始终未能有密切的战略合作,事实上是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这些迹象在苏德战争前便可见一斑

3. 战争指挥: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固然是无与伦比,但苏德战争中德军高层的指挥却可以说是问题重重;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间常常意见不和,互不信任。 

希特勒独断专行,过于集权,不把权力下放,越级指挥。不仅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战指挥到营连一级,军队无法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合理处置。德军司令官自嘲道:“没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岗位从门口移到窗边。” 

4. 武器装备:

德军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过于精密,不便于大量生产。“虎”式、“豹”式坦克最后还是淹没在T34坦克的群狼战术中。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不重视战略空军,因此根本没有远航程大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无法摧毁苏军后方原料产地、生产基地、物资中心,从而釜底抽薪。Ju87斯图卡纵然能在战场前线耀武扬威,终究不过是扬汤止沸。 

5. 种族主义:

如前所述,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还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却决定了他无法把被占领地的人民争取过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须消灭的劣等民族。纳粹德国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一律处决苏军政治委员的命令;一个德国人死要让百个苏联人偿命的反游击措施……,这些恐怖措施把苏联人推向了自己的敌对面,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意志,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敌人。 

6.战略资源:

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战略资源匮乏,一战失利后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战时所需物资大多要靠进口,如罗马尼亚的石油、挪威的铁矿。尽管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可以利用的几乎是整个欧洲的资源,但还是不敷使用,比如德国自己还要生产人造橡胶和人造汽油,虽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为之。故在苏德战争中,对战略资源的掠夺一直就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也干扰了战略决策。而当战争旷日持久进行下去后,资源更显不足。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又会导致资源产地的进一步丢失,从而加速了战败的颓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2
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没有知己知彼。
低估了苏联和红军的抵抗能力和意愿。
二、后勤不利。
德军的战争计划并不一致,计划的后勤准备也不完善。
三、气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6
“巴巴罗萨计划”总的战略目的就体现了这个“以小胜大”的核心,“快”:“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具体实施计划为:“以大量坦克、摩托化部队和航空兵为核心的闪电式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而后向东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出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建立一条防止苏联亚洲部分反击的战线,并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
1. 战略突然性
2. 军力优势:到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武装力量总人数为720多万,装备有坦克及装甲车辆5600余辆、各种火炮6万余门、飞机1万余架、舰艇210多艘。陆军总兵力约500万人,编成200多个师,其中33个为装甲或摩托化师。“巴巴罗萨计划”投入的兵力(含仆从国军)有180多个师、4300辆坦克、4.7万余门火炮、近5000架飞机,总计550万人。加之德国在白色方案、威塞演习、黄色方案、惩罚行动等历次战争中获得的宝贵战争经验,闪击战的运用已接近炉火纯青;部队人员素质极高、士气旺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而当时苏联总兵力也有500余万人,包括300多个师、7000多辆坦克、十万门火炮、近两万架飞机。但是,苏军部队编制人员不足、素质低下、装备缺少、武器落后,实际上战争准备并不充分。
3. 战略态势: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
德挪威集团军进攻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意图切断苏联在战时仅有的北方补给港口;
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和东南集团军,配合德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试图夺回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德北方集团军群欲经过波罗的海三国,攻占列宁格勒; 德中央集团军群沿着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莫斯科的攻击轴线前进,目标直指苏联心脏; 德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突击,兼有夺取乌克兰境内丰富的粮食、石油、煤等战略资源的任务; 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协同德南方集团军群进入乌克兰,欲报苏联强迫割让土地的一箭之仇。
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法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只要德军占领苏联的欧洲 精华 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交通枢纽、开发战略资源,届时仅仅需要较小规模的武装力量,就能够从容应对苏联亚洲部分的反击。虽然失去欧洲部分的残存苏联面积广大,但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物资缺乏、交通不便,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力量向占领了苏联的 精华 部分、如虎添翼的纳粹德国挑战。希特勒认为“巴巴罗萨计划”所涉及目标之外的苏联领土是一片荒芜的废地,不值得占领,并非毫无道理。苏联如果到了那个地步,也就和战败无异了。因此,纳粹德国的确有可能战胜苏联。

【但是】
由于苏联泥泞的雨季和可怕的冬季,极大的影响了德军的后勤补给和作战能力,导致其无法在1941年冬季前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致使苏德战争走向长期战争。那在1942年后,德军是否仍然有可能战胜苏联呢?回答是:有!固然德国没有能够在1941年速胜,她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批苏军被歼灭,大片苏联领土被占领,德军仍然停留在苏联腹地等待下一次进攻。如果德国能够继续大量歼灭苏军使其大量失血而来不及补充、继续占领苏联领土使其失去东山再起的依凭、持续夺取苏联的资源以战养战,还是可以消灭苏联战争实力、剥夺苏联继续作战下去的潜力,从而获得胜利。然而,当时的苏联已经获得了最重要的喘息时间:无数兵役人口加入红军、几十上百个新编师走上前线、大批工厂东迁到乌拉尔山脉已经开工、成百上千件武器装备走下产线…苏联的战争实力逐渐扩大,苏德之间速决战逐渐演变成两国综合实力之间的长期抗衡。伴随着苏联在战场上的进一步胜利,胜利的天平终于倒向了苏联。

最终没能压制住苏联战争潜力转化成战争实力,是导致纳粹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有许多因素也不容忽视。纳粹德国,是失败在这么许多原因叠加起来的综合效应,而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个因素片面决定的。
1.同盟国敌手:纳粹德国虽然在最盛时期,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欧陆帝国,但是毕竟造就了太多的敌手。
而苏德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了全面的反法西斯联盟。

2. 轴心国联盟:德、日、意虽然早已形成三国轴心,但在整个二战进程中,轴心国及其若干仆从国始终未能有密切的战略合作,事实上是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这些迹象在苏德战争前便可见一斑
3. 战争指挥: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固然是无与伦比,但苏德战争中德军高层的指挥却可以说是问题重重;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间常常意见不和,互不信任。
希特勒独断专行,过于集权,不把权力下放,越级指挥。不仅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战指挥到营连一级,军队无法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合理处置。德军司令官自嘲道:“没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岗位从门口移到窗边。”
4. 武器装备:德军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过于精密,不便于大量生产。“虎”式、“豹”式坦克最后还是淹没在T34坦克的群狼战术中。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不重视战略空军,因此根本没有远航程大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无法摧毁苏军后方原料产地、生产基地、物资中心,从而釜底抽薪。Ju87斯图卡纵然能在战场前线耀武扬威,终究不过是扬汤止沸。

5. 种族主义:如前所述,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还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却决定了他无法把被占领地的人民争取过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须消灭的劣等民族。纳粹德国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一律处决苏军政治委员的命令;一个德国人死要让百个苏联人偿命的反游击措施……,这些恐怖措施把苏联人推向了自己的敌对面,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意志,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敌人。
6.战略资源: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战略资源匮乏,一战失利后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战时所需物资大多要靠进口,如罗马尼亚的石油、挪威的铁矿。尽管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可以利用的几乎是整个欧洲的资源,但还是不敷使用,比如德国自己还要生产人造橡胶和人造汽油,虽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为之。故在苏德战争中,对战略资源的掠夺一直就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也干扰了战略决策。而当战争旷日持久进行下去后,资源更显不足。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又会导致资源产地的进一步丢失,从而加速了战败的颓势……
第3个回答  2018-11-06
天气,保暖,运输,武器这些都战争的有很重要的因素,但双方武器水平差不多的时候,这个就不是主要的原因,几百年了,西欧人还是没有找到一条能够打败俄罗斯路线,这个计划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役很相似,他的进攻路线出了问题,他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正面的东线,重点应该放在北部的芬兰边界科拉半岛,从北部的芬兰边界,向南直接打击到苏联的心脏切断与远东的联系,这才是最要,做不到这一部,就不可能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4个回答  2012-07-16
关键是时间选得不对
如果是夏天在苏联作战的话 现在的世界格局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德国人对于苏联的严寒判断不足 深入敌后 补给线太长
被苏联人利用严寒进行的消耗战拖垮了
毕竟有些时候 科技比不过人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