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繁荣

如题所述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我国最早的著名古都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南临秦岭山脉,北向北山山系,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四塞以为固”,自古即为形胜之地。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水流经西安之北,其支流南北交织密布,号称“八百里秦川”——其中分布在西安附近的有泾、渭、灞、沣、涝、等河流,所以自古即有“八水绕长安”之说。“秦中自古帝王州”, 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新(莽)、西晋(愍帝)、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朝代于此建都,前后历时达1100余年之久。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自成)也曾先后在此建立过农民政权。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
古代人基本沿沿河流域而建城,土肥水足,在农业经济时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历史,哪朝哪代的都城基本如是。周 丰、镐 是西安附近最早出现的城市为丰、镐。丰是周文王打败了沣水流域的诸侯国崇以后,从周原迁都到此而建立的,文王死于迁都丰京后的第二年,那么,丰京的建立应在公元前1136年左右。文王死后,武王“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即镐京当建于公元前1133年。 丰京在沣水之西,因水为名,镐京于沣水之东,濒镐池,故而得名。古之谓国,即首都,此处应指周之丰、镐二京。 丰、镐一水之隔,相距仅为25里左右,武王之所以要另建镐京,很可能是因为丰京受灵沼河阻隔,地势狭长低平,易涝,发展余地不足(“武王都镐京,为四方来朝者丰不以容之”),所以不得不向沣水东岸发展。武王都镐京后,丰宫并未废弃。周王在丰京为“出馆”、为“客”,称镐京为“宗周”,由此看来西周首都以镐京为主,丰京应为周室祭告祖先宗庙所在。丰、镐两地也可说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两都呼应配合,共同发挥着国家都城的作用。 周人建都丰、镐以后,以此为中心积聚力量,完成了灭商霸业。丰、镐作为周王朝的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前后达300年之久。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丰、镐逐渐衰败。
秦 咸阳 当周人由周原向丰镐、洛邑东迁的时候,秦于公元前677年迁都周原近旁的雍。凭藉其“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的有利地势,秦向西扩展势力,“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后又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东迁栎阳,概因其地“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便于和魏争夺河西之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为了东出函谷关,问鼎中原,将都城迁至丰镐东北方的渭水之边,因其地在九?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在阳,故名咸阳”。 自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至二世亡秦(公元前207年)止,在这143年间,咸阳一直是秦的首都。
汉 长安 长安原是咸阳附近位于渭河南岸一个乡聚的名称,地处龙首原西北麓,临近灞、?。因为灞上和灞桥的关系,自秦以来一直是控制东西方交通的要冲和兵家的必争之地。基于长安“被山带水”的优越形势,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定都于此,又“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所以沿用了长安旧名。 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仍定都于长安。 公元23年,绿林军起义反抗王莽暴政,并推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昆阳大捷后,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军乘胜进攻长安。不久,长安城克。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又迁都长安。此后,樊崇眼率赤眉军二十万进攻长安,更始帝外逃,后携玉玺向赤眉军投降。赤眉军进驻长安后,由于富商地主屯粮反抗,长安大乱。樊崇被迫带着军队离开长安向西流亡。在天水一带又遭地主豪强拦击,只好转军东进,后于华阴为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大将冯异击溃。至公元27年,赤眉军起义失败,樊崇投降后被汉光武帝以谋反罪诛杀。 自东汉迁都洛阳以后,长安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它仍保持京兆府的名义,汉光武帝还屡次出巡长安,祭扫皇陵。
隋文帝统一中国迁都大兴城后,汉长安城被划入禁苑,成为历史上的陈迹。 隋大兴和唐长安 隋初,仍都汉长安城。后以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于龙首原北的汉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内潮湿,易为水淹,便另于龙首原南地势较高的“六陂”地带,筑建新都。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营建新都。据《长安志》卷七记载,隋文帝初封大兴公,因起名大兴城。 唐沿隋制,又恢复长安旧名,并续有增建。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阎立德筑罗城止,基本就绪,历时72年。 唐长安城不仅是国内交通的枢纽,西域诸国的商贾通过丝绸之路前来长安的常达数千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都会。 唐末藩镇割据,长安城几经兵火,“宫室廛闾,鞠为灰烬”。但在长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迁移。 公元880年,黄巢军攻克潼关,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率军进入长安城后,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大齐。但没过多久,唐王朝重新调集各路兵马,围攻长安,大齐军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适应军事上防守的需要,放弃了破败不堪的外郭城和宫城,重修皇城,称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长安城。 重修后的长安“新城”,其范围不及原长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长安城缩小以后,原来的长安、咸宁两县的县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后又另修建了两个小城作为二县的县治。这样三城并列,在当时战乱的形势下,便于相互声援。到了五代时期,长安已废不为都,北宋统一后,宋太祖虽有迁都长安之议,终未实现,但长安地区京兆的名称仍继续被沿用。
元 安西路 到了元代,由于统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亚的丝绸之路的再度畅通,长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发展,成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次年,于长安城东北?河西的龙首原余脉上,营建了安西王宫。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描写京兆府城(即长安城)“工商繁盛”,居民制造“种种金、锦、丝、绢”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安西王宫“周围约五里”,其宫室“皆以金绘饰”,“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反映了元代长安城的繁荣以及安西王宫建筑的富丽堂皇,堪称是继唐长安城三大宫之后兴建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宫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后来随着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宫也被毁不存。 六、明、

清 西安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朱元璋为加强对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于西安,称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两面仍保留韩建新城的位置不变,北、东两面向外扩展了约四分之一。后至崇祯末年,又增修了四关城。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长安正式改名西安府,西安名称,是封建没落阶级的“小中原文化”意识的产物。“小中原文化”是对“大中华文化”的矮化。唐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从长安东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他们自身的政治利益,以“小中原文化”为核心,要“西安”和“西宁”的西部社会,而不要西部有一座象征国家历史意义的大都城,于是“长治久安”的长安,便被降格成西安了,成了与“西宁”同一意义的地方城市。这是唐之后至清的封建帝王们为了显示他们自己“小中原文化”的中心权位,有意而为之的结果。
道了明清时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人对于地利和土地已不是那么重要了,故而拥有元明清三代之都的北京城成立上选,而且他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在考虑政治因素,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对于维持东北这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与内地的联系、维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北京位于渤海沿岸,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最后,作为全国陆上交通总枢纽,北京与东南、华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都相当便利,京沪铁路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带,京广铁路则纵贯中国南北中轴线,同时又有京哈铁路贯穿东北。从地图上看,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东北和本部分别是头部和身体,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新疆、西藏等地则是尾部蓬松的羽毛,北京恰恰处在咽喉部位,在心理上也具有中心地位。故而定首都为北京。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驻地,是中国内地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党部驻地,是中国的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军事中心、传媒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发展目标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008年又提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拥有中国内地唯一一个国际组织的总部(“上合组织”),中国内地NGO(非政府组织)最多的城市。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北京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北京拥有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机场——首都国际机场。最早和最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