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港观后感

快!不论多少!!

梦想燃烧的激情——《东方大港》观后感

平凡的日子总是令人难捱,梦想腾飞的岁月,苦是催人奋进的强心剂。洋山,一个东海的小岛,沉睡了千年之后,被梦想托成了一个世界第一大港。电影《东方大港》就是从这里拍起,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矗立在东海之滨的港口璀璨在世界航运之首是真的,发生在那里惊天动地的变化此刻凝固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是真的;把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的历程浓缩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是虚的,建设过程中的名利斗争和家庭纠葛是假的。可是在那翻腾的海浪中,在轰炸的砂石中,在吊塔的轰鸣中走来的港口总指挥常天启,却真实地震撼了我。年近花甲,该是多少的志得意满,多少的功成名就,多少的万事俱休啊,可是这位集中了传统知识分子优点于一身的科技精英,却因为梦想的实现而虎虎生威。影片用大步流星的动作,用沉稳拼搏的力量,用宽厚仁爱的胸怀,用赴汤蹈火的坚毅,塑造着现实生活中为国家为理想而无怨无悔奉献着的建设精英。当工程出现问题时,他走向第一现场;当设计出现欠缺时,他一丝不苟地带头验证;当讨论意见分歧时,他海纳百川,虚心求证;当因为名利而明争暗斗时,他选择了理解和宽容;当家庭出现危机时,他愁肠百结;可是只要工程需要他时,他却一无反复地选择忘我牺牲。

影片中那气势恢弘的建设场面与常工的大气大智让人心潮澎湃,那种被理想激发的力量所能呈现的无穷,用如此浩大的工程来展现,这虽然是艺术的表达,却清晰的演绎了梦想岁月的激情魅力。这使我想起上周为庆祝周小燕教授90华诞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演唱会。是什么让如此高龄而又如此瘦弱的老太太,每天充满激情的教学,如此神采奕奕的演唱,如此经典的魅力恒久,只有对音乐的爱,心中只有追求的梦想,就永远美丽。

让生命的永恒是激情,让激情永恒的是理想。

生活是一部电影,主人公就是自己。每一个平凡的身躯,只要点燃了理想的激情,那么青春与活力,智慧与创造就如洋山深水港一样大气磅礴,奔腾不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2
搜罗了很多评论,但字数都不够,请楼主自行编辑修改。

东方大港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精神力作。电影的剧本经过十几次修改,展示了一个多面性格的人物平台。影片以该以往主旋律电影的“高大全”形象,渗入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因素,结合人物情感、人格和自然的线索,刻画了一批为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建设而奋斗的知识英雄形象。每一个人物都是内心丰富的,有缺憾的,逐步完美的。观看电影的过程,是一次人文精神的深度开拓,一次亲历世界第一大港建设的过程,是一次感人至深的情感体验。除了艺术价值以外,他更具有史料价值和档案价值。
在音效和画面方面,影片大胆使用了特技,导演通过画面的张力以及高科技的运用营造了一个视野开拓的环境。蒙太奇和特技的结合,增强了影片的节奏,带给观众博大的视听享受。
虽然主旋律影片可以说是一种中国特产,但是主旋律究其根本就是一种信仰。国外虽无主旋律,但表现信仰的精彩之作却比比皆是。这些片子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用精彩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包装信仰及人性。
近来越来越多的主旋律影基于票房的压力,开始需求突破,把目标观众定位扩展到占市场大多数的青少年观众这个群体。而想要吸引他们,需要一个故事,一份感动,一场华丽震撼的视觉盛宴,而绝不是一场场说教式的会议记录。

《东方大港》也意识到了这点。影片以信仰为主线,爱情、亲情、嫉妒等人性为辅线,突出故事的冲突性,再借助特技完成一种视觉震撼美感享受。
影片一开始,那地图搜索般的片头,完全是高科技的体现,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部影片更是如泼了以往循规蹈矩的镜头叙事手法,大量运用镜头蒙太奇,声画错位,使那些枯燥的领导讲话、会议等变成宏伟大气、忙碌有致的港口建设的影像。用特写与数据等图像互相叠加,表现出当代的科研工作者是掌握前沿科技的新型人才。在结构上也不是严格按照传统线性发展,中间埋有很多包袱,随着情节的发展慢慢用闪回的方式展开。
但不得不说这种突破正处在尝试阶段,所以难免有几处略显生硬,比如那抠像的手法略显幼稚。辅线太多,节奏太快,情感铺垫的不是很充分,有些急促。
但不可否认它的努力及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少改变了以往那种旧旋律,为旧弦赋新律。
影片中也不乏感人至深的感情线,亲情、爱情、友情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故事主线常天启经常以单位为家、以海港为家,冷落了从小关系就疏远的女儿。海归博士江虹宇为了实现自己的“造港”梦想与自己的丈夫关系跌入冰点。但是正是他们为工作兢兢业业的执著精神打动了曾经不理解他们的家人,心与心又再一次的贴在了一起。电影中有不少感人场面,许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禁落下了热泪,并表示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一代永远传送下去。

《东方大港》的画面气势宏大、非常优美,通过导演的镜头,观者可以身临其境般的看到港口的风貌,建设者们辛勤劳动的身影,感受到那种积极向上、不怕艰苦的民族精神。借助特技,影片中的几场经典片段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风浪袭来、直升机救援、与暴风雨搏斗都使得观者心惊胆战,有如亲身经历般逼真。
虽然是工业题材,但是导演拍的不只是钢筋混凝土,更重要的是这坚固背后的支柱——人性。将温柔化入工业,在冰冷的建筑上抒写人性的光芒,突显情感的张力,给港口建设穿上温暖的外衣。这样一部优秀的国产影片我们怎能不支持?
以往“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和满天飞的政治口号是主旋律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一提到主旋律,莫名的抵触情绪就会出现在观众心中。而《东方大港》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以往“高、大、全”的套路。电影中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副总工程师王栋。王栋带有小小缺点,为了获得科学院院士的头衔,他利用社会关系学,奉承常天启,为了常天启提出三年半建设大港的计划的论证会能够通过,他费心去找门路。他还打亲情牌,安排常文婕去洋山和父亲讲和;在看片时,还在为王总的去向担心,当他发现临时码头打桩有问题时,虽然没有向常天启汇报,自己闷着头搞研究,也许他的出发点是仍然是为了院士的头衔,然而出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起码的良知,当最后当暴风来临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跑去临时码头。而当最后码头坍塌的关键时刻常总救了他时,又痛苦的反省自己。导演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副总工程师形象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表现手法上也人文气息十足。影片开始时常文婕的自杀就紧紧地吸引住我的目光,让我不禁为人物的命运担忧。情节一环扣一环,用写意的手法将工业片最头疼的部分拿掉,着重渲染精神层面的东西。影片将港口建设放在一系列人物关系上展开,少了豪言壮语,多了份人情味。影片拍摄时也动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如对惊涛骇浪、直升机海上救助等的表现。《东方大港》出品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莱坞的多元概念应当值得我们关注。其实,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元素并不对立,只要在不破坏主流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用商业元素甚至是其它非主流元素来包装主旋律电影并非不可以。内地观众一直将主旋律电影误认为‘乏味的电影’,其实主旋律电影所阐述的主题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关心的主流问题,相当有可看性,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把握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
这个时代需要主旋律,需要有这样一批人、一些事、一些影片影响我们,而主旋律电影终有一天会成功地接受市场的考验。

制作的精良,镜头的大气,架构的紧凑,元素的多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东方大港》。我们不得不说:主旋律也精彩!

影片对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做了影像化的赞礼,赋予了他们富有崇高人格的精神和个性,片中一些关于灾难段落的描述更让观众得到了完美的视听享受。这些均显示出了上影集团在主旋律电影中力求创新,寻求突破的努力。让我们看了中国主旋律绚烂的未来。
中国观众对主旋律影片总有一种固化的概念:乏味,冗长。因为乏味,所以冗长;因为冗长,也所以乏味。互为因果。工业题材、建设题材的影片一直以来也是电影界的难题。上影寻求突破,在特定的的历史背景下,在紧凑的故事架构中勾勒了完美的英雄上演和制作了完美的视觉享受。
谁说主旋律一定就是乏味的赤裸裸的宣传片?一定就是某种意识形态生搬硬套的衍生物?上影的突破就在于将多元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说过:“在当今世界银幕上展开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正是美国的故事片,而不是宣传片,正在成功地回击来自铁幕另一边的宣传攻势。”例如《007》系列电影就是美国典型的与时俱进的主旋律电影,只是好莱坞在奏响主旋律时多了些“娱乐的智慧”,而不是赤裸裸的政宣工具。观众也许并不介意政宣这种工具,也不抵触意识形态的灌输,观众的需求仅仅是坐在温暖的一角欣赏精彩绝伦的又有价值思考的影片。《东方大港》中人性的、亲情的、反思的细微之处,赋予了影片的现实主义格调。把观众对故事本身吸引的视线引向更为核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来。让观众在和主人公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际遇之后进行反思。
如果一部影片只让人们笑抑或哭,过后就会忘掉。只有思想是永久的印记同时也是发展的印记。但一个重要的元素往往被中国式的主旋律所忽略——精彩。《东方大港》具有气势磅礴的工业美感。主旋律也需要精彩!多元的智慧,包装的智慧——中国主旋律太需要了。大场景包含着大智慧,包含着大市场,也包含着大未来。而这一次,上影做到了,《东方大港》做到了。如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东方大港》:一部以新知识英雄为素材,将中国精神和好莱坞商业化缝合在一起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上影与中国电影的未来同行。
第2个回答  2020-02-18
汗。。。
你说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