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剧观后感800字以上

寒假作业,实在不会写,希望有人能帮帮忙!~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康熙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20岁即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然后收复台湾;御驾亲剿葛尔丹等等。他不愧是千古圣君,其做人之道,用人之道,治国方略,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纵观康熙一生,有以下四点令我钦佩......
一、雄才伟略。康熙一生完成了他作为圣君的几大目标,可谓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君王。在现实的磨练中他成为了圣君。整个情节展示他丰功伟绩的同时,最有价值的是,也展示了他成长的过程。通过除鳌拜过程,他安排自己的卧底给亲信巍东亭,开始走向了服从理智而丢弃感情的过程。平吴三桂中,他急于求功的毛病差点让他退位。经过波折方见成熟。通过孝庄他彼时学会了用人攻心。姚启圣,李光地,明珠都成为他用人攻心的成就。他用人过程中实际上时非常理性的,理性的令人生畏。康熙与其他君王不同,他办事不是一件件地办,而是将所有看为一个整体,做这件事时,便为下一件作铺垫。
二、良才为用。满清入关,带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民族之争。清朝的君王们总是重满轻汉,但康熙认为“取天下在于用人才”,他继位后大胆启用汉臣。他认为不管汉臣,满臣,只要是为国效力,鞠躬尽瘁,都是百姓之福,中国之幸。他启用了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等汉臣。这些汉臣对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剿葛尔丹等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朝廷内两位丞相明珠,索额图的党争也在适当的时机处以重拳,毫不手软,用他的说法是“剜肉疗伤”。他奖惩分明,公私分明。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他把他们摆在合适的位置。周培公平三番,姚启圣平台,利用李光地平掉内部党争。结局呢,完成任务后,这些人不再适合后面的差使了,也就退出舞台了。
三、勤奋学习。历史上有记载说康熙在亲政之后依旧刻苦读书。在出外巡查时,康熙坐的龙辇上放满了书。康熙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勤奋学习,是他为君之道的一个重要法宝。康熙一有空便看书。他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对历史、对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甚至对《易经》、中医都有深刻的研究。
四、能忍。面对鳌拜,康熙忍,表面处处依靠鳌拜,实际里拉拢大臣、提拔亲信,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对三藩,康熙忍,在没有起兵的时候,经常安抚三藩。 面对台湾,康熙忍,大清是铁骑让取得的天下,不懂海战,只好忍受台湾割据一方,而苦练水师和海将,最终一举成功。面对内蒙葛尔丹,康熙忍,没有摆平三藩和台湾,康熙无法全身心抗战葛尔丹,只能用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他做妃子。面对沙俄,康熙忍,待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才与沙俄开战,成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作为皇上,他有太多无奈。“都知道大清是朕的,但朕也是大清的。”“朕首先是个皇帝,其次才是一个父亲”。难道他不想将女儿留在身边?难道他不想保全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想再陪容妃说个话?可他为了大局只有忍痛割爱。多么可怜啊,已经不是一个父亲,不是一个亲人了......
最终的结局一代圣君可谓众叛亲离,孤家寡人。深刻的展示了圣君的另外一面。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我们不必去羡慕别人的光彩,之所以羡慕,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2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

  首先要搞清楚,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而且是七次并时间跨度很长,几乎在三十年间,是从十五世纪初(公元1405年)开始到1433年的宣德八年结束!那时是明初成祖时期,明成祖这个皇帝如果仅是从皇位争夺而引起的内战来看是有所争议的,但是自从其即位后所作为确实是让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中兴之举,尽管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当时的国力绝对不会亚于汉唐时期,有些甚至超过,这并不是本人在抬高而是有着较多学者们的真实评价。而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性了解,实际上也是这样。而这时的郑和下西洋也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没有较为强大的实力怎么能够进行万里远航啊?这是一个因素,但是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最关键的是当时的统治阶层想远交邻邦,用中华之文明来感化以达到威服四海,万邦来朝的根本目的,之后就扩大和加强了藩属国的朝贡体系制度。而实际上这个时候世界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产生,连现在强大的西欧还正处于英法两国百年战争的后期,整个欧洲还是中世纪的范畴。我国内就更加没有这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状况和条件了,直到明中后期开始还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苏杭地区才逐渐产生而有的,再有一个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也不可能具备产生的先决条件。而西方的航海始于十五世纪末期,是由葡萄牙开始,之后西班牙紧跟上,那时这两个国家也是封建君主制的国家,而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是一大转折,同时又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其实关于美洲大陆到底是谁先发现而最早登上的,现在史学界已有争议,并且随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际考证,有不少的外国学者已经提出来了,他们认为是郑和船队的一支分队最早先向北太平洋流域前行以致发现而登上美洲大陆的,这样的话就改变了原先很多的历史看法了,但是这个大问题在此不议,有兴趣者另开辟一篇新的论地吧!继续表述。

         既然促使中西两个地区的航海源动力不一样,那么在整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也不甚一样了,而真实的历史实际中也是这样的,所以不可否认的。郑和船对下到的西洋每一处无不是奉行国家的战略国策没有像西方后来的航海者那样疯狂的殖民主义政策,这真的是一个不可比较的方式啊!现在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当时除了转播我中华之文明而远洋探索,实际上就是人类开始航海时代的开端,应该就从这里算起了,所以郑和确实是一个人物,不仅是我们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不仅是在这个开端方面,而且还在航海方面也是当时顶尖可数的,据史料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郑和船队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之表现。可能还是加上我国儒家统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所致吧,几乎没有任何像那些以后西方航海探险者们那样的行为,用自以为文明的方式和手段用在他们所认为的原始土著野蛮人的身上,像哥伦布在1492年末发现所谓的印度后,其实就是现在的西印度群岛,至此以后西班牙人就大量涌入美洲大陆,之前的葡萄牙人也紧随其后,这两个国家就开始了美洲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大量的驱逐和屠杀开始了,本土的原始社会型的居民印地安人和印加人悲惨的历史开始了,所以为什么所说是另一个开始。后起的英法两个国家来了以后,有增无减的殖民政策肥了自己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到了

美国独立并成立完善后,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到现在为止原先的土著居民们几乎是没有什么音信了变得微乎其微,而这些国家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殖民统治几乎都有这种现象发生,等到当地的原始居民被大量地屠杀完后,殖民者们又开始从非洲贩运黑奴来美洲作为奴隶劳动力,以此为自己本国内资本的发展得以展开,所以资本主义的起家实在性带着血和肮脏的手段,而这些是确实不能够与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所比拟的,即使像先前的葡西两国也是封建专制的国家,但是这种行为就是从他们起始的,看来欧洲那些原始社会型转变而来的日耳曼大民族野蛮的行径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过程。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以达到明成祖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并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所以从整个社会大的形势和趋势发展来看,真正的具有一些远见的卓识和进步的意义。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毕竟郑和这种航海的行为几乎完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去执行的,所以只能看作国家行为,不能视为民间行为,进而不能够完全地促动整个当时明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全面化发展,从而进一步为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创造条件和环境,以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还是延后了近一百四十多年,所以这也是一个可以比较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还有就是既为国家行为,那就要成本投资巨大,消耗的资本也就会越大,所以越往后就越有些吃不消了,仅是还礼赏赐给诸国的物品就供不应求了,相反的带来了一些社会的副作用效应,到了宣德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这种举动了,致使了我国在航海事业和相关领域技术的落后,并且越来越离西方国家越远,至此中华的文明和优势实力即将悄然隐出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将逐渐地走向衰落。

第2个回答  2014-01-22
公务员或者入党思想汇报材料里面关于历史剧的观后感一大把,我貌似思想汇报写过,回去找找文档。不过,自己能动手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