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雍正是怎么继位的

如题所述

满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由于风靡全国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长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绎,躺在清西陵两百大几十年了,又一次名声鹊起、成为热点。二月河先生显然是在满清皇朝留下的古纸堆中下过苦功夫的,雍正的确是个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电视连续剧围绕当年的太子废立、皇位争夺、惩治贪污、西北用兵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斗争;编剧、导演、演员包括服装、道具、音乐、化妆都很用功、效果很好。惟其好,副作用可能也就很大。

  雍正当上皇帝到底是阴谋篡位还是奉诏继位,从他登基开始就有争论,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清楚。笔者从两种观点中选取了两位有代表性的专家的意见分别摘要介绍,然后也谈谈自己的观点。

  清史专家冯尔康是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18卷雍正传记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传》的作者。他在《中国通史》中没有展开论证雍正继位问题,只是用下边一段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从现在已掌握的资料看,说康熙帝要传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遗愿胤禛合法继位的说法较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统说的历史资料则更缺乏可靠性。

  但在《雍正传》中,冯尔康较为详尽的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相关文字太长了,只能摘要如下:

  ……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胤禛于是日公布的即位诏,原件也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记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的话……这几项资料的形成都比较早,它们对胤禛受诏继位的记载没有矛盾,反映他应命嗣位的一定真实性。

  在康熙弥留之日,《清圣祖实录》说胤禛奉诏至畅春园,三次见父皇,康熙告诉他病势转重。他在斋戒期间,负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唤,不能离开斋所。否则,他到畅春园,就违背了皇帝旨意,会被谴责和驱逐。可见他多次见到乃父,说明他的到来,必为康熙所召。而这时的非常召见,当有特殊使命。这件事,可作为传位胤禛的侧面证明。

  ……康熙病重时,召阁老马齐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晚年确实宠爱弘历,进而增加对胤禛的好感,选他为嗣君,也并非不可能。
  ……记载都说隆科多是传遗诏之人……胤禛给隆科多定罪,有一条是说隆科多曾讲“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这是说传遗诏的人身为重臣,会被皇帝所忌而有杀身之祸。这也意味着他是受命辅佐胤禛。

  总起来说,胤禛讲康熙遗言传位给他,并没有留下令人确信无疑的材料,但是联系康熙生前比较看重他的情况分析,在弥留之际决定传位给他,并从斋所召致畅春园继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许多资料所描述的这一情况,他于十三日到畅春园的问安,康熙综合考虑胤禛和弘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传诏,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说不能排除康熙传位胤禛的说法。当然,怀疑他得位不正的论点论据,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应与胤禛合法继位说的资料一并考虑。

  于传位胤禛说最对立的是传额位胤禵说……可以叫做盗名改诏篡位说。这是以汉文书写遗诏作前提的说法……于理不通。

  还有一种传位胤禵的说法,也是雍正中就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的。民间传说,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康熙降旨召胤禵,应由内阁承办,撰写诏书,由兵部所管的驿站发送。隆科多既非内阁大学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么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说康熙即使原想传位十四子,从下达诏书到他抵京,须要二十几天时间,在诸子激烈争位的情况下,这么多天没有国君,天下岂不大乱?所以康熙也很难这样办。

  康熙丧事出来,胤禛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大内,关闭京城九门六天。其实,这是当时形势所决定……没有出现诸皇子停尸相战的事,康熙后事办理得也比较顺利。胤禛的保安措施,防止了可能发生的政治变故,这是应当肯定的,由此怀疑他系出自篡位的需要,则属不察当时形势的脱离实际的议论了,自不能说明胤禛得位不正。

  如果立胤禛之说没有破绽,哪来的这些异说呢?似乎也不难理解。因为争储位是激烈的权力之争,有了新君之后,失败者也不会甘心……百姓对康熙后期十分严重的太子问题早有所议论和担心,而不管谁上台,对于鞭挞他的观点,容易为一些人所接受。同情失败者,也是人之常情。

  至此,关于嗣君问题,是否可以归纳说,康熙原本要在胤禵和胤禛两人之间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最终选择了胤禛。如果这样说证据不足,也可以说康熙临终所指定的皇储,胤禛比乃弟的可能性要大。

  清史专家戴逸则明确认为雍正是阴谋篡位。且是在争论这一问题的热潮过去之后、近几年发表的文章,或也经过了一个重新核实资料、反复思考的过程。原文摘要如下:
  ……
  康熙怎样传位给雍正,据官书所说,也是破绽百出,无以自圆其说。最早是雍正元年八月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里未提及听到遗命的人。至雍正五年十月上谕说:“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里出现了诸皇子和隆科多聆听遗命的记载。至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为了驳斥夺位流言,写《大义觉迷录》,叙述康熙临终授命情形,极为详细具体: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大义觉迷录》)

  这段话存在许多问题:一、康熙传位的重要情况,按理当在雍正即位之初,即行披露,何以延至七年之后才说出来。二、雍正一直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不知道会继承帝位,“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而按照《大义觉迷录》所言,雍正在康熙弥留之前八个时辰赶到了病榻前,其时康熙尚能言语,“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何以康熙未向雍正透露已传位于他。这是何等大事?是康熙遗忘了吗?还是向雍正保密?这都于理不通。而且已听到康熙面谕传位的兄弟们和隆科多亦无一言道及,直到康熙死后“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情形未免离奇。三、隆科多既是面承遗诏的“惟一大臣”,而雍正五年的谕旨中却说“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前言后语,相互矛盾。四、雍正说:康熙死时,果亲王允礼(皇十七子)亦“在寝宫外祗候”,而隆科多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上谕八旗》)。可见允礼并不在“寝宫外祗候”,他听到康熙去世,赶往畅春园,在西直门大街遇到隆科多,才听说雍正继位,大出意外,甚为惊骇,逃回家去。五、据雍正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禟)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大义觉迷录》),“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祀)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忿可知”(《清世宗实录》)。允祀、允禟的举止不像是八个时辰以前已聆听康熙的传位遗言,而像是康熙刚刚逝世,听到雍正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之情。由此可见,所谓八人受康熙面谕传位雍正的事,十分可疑,很可能是在七年之后伪造出来的。

  从皇族中对雍正继位的反应亦可看出问题。雍正的兄弟很多,支持雍正继位的只有皇十三子允祥一人。皇十四子允禵和雍正一母所生,二人又是角逐帝位的死敌。允禵从军前调回北京奔丧,与雍正口角冲突,被永远囚禁。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禟是雍正的死对头,他们势力大、影响广,对雍正篡立不服,进行抵制,是雍正的重点打击对象,至雍正四年,允祀、允禟被迫害致死。两人死后雍正把他们改名为阿其那(狗)、塞思黑(猪),可见积恨之深。皇十子允(礻我)是允祀一党,雍正二年即永遭囚禁。皇三子允祉也反对雍正继位,雍正说他“与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党附(《清史稿》)”。其子弘晟看不惯四叔的作为,雍正斥其“凶顽狂纵,助父为虐”。与父亲同被禁锢。皇五子允祺是位胆小怕事的人,但他的儿子弘升也对雍正不满,被削除世子。皇十二弟允祹,本封履郡王,于雍正元年因“并不感激效力”,降为贝子。其他兄弟年龄较小,未卷入皇位的争夺,故得保全。雍正的生母德妃,民间流言,说她触柱而死,虽无确切佐证,但雍正和允禵两个亲生儿子,为争位而拚得你死我活,小儿子被大儿子终身囚禁,她在康熙去世允禵被囚后“不饮不食”,不久死亡,其死因可能与帝位争夺、兄弟阋墙有关。连雍正的大儿子弘时(三阿哥)也不满父亲的所作所为,有所抗争,雍正竟和他断绝父子之情,令他去当允祀的儿子。“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祀之子。令允祀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着即撤去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赡养”(《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到雍正五年,弘时又进一步与其他几个皇室兄弟得罪,被雍正赐死。

  雍正初年,皇室内部这场血腥的屠杀,是雍正篡立而引起皇族内部的集体抗争,不仅他许多兄弟参加,连他的生母、亲子也站在敌对营垒中。朝内外稍知情形者均不直雍正的行为,不服的人很多。故雍正说“在廷诸臣为廉亲王(允祀)所愚,反以朕为过于苛刻,为伊抱屈,即联屡降谕旨之时,审察众人神色,未尝尽以廉亲王为非”(《上谕内阁》)。故清除允祀、允禟集团中被株连杀害的皇室、大臣甚多。连朝鲜的史料中也说“清皇(指雍正)为人自圣,多苛刻之政,康熙旧臣死者数百人”(《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如果雍正确属康熙传位,是合法继承,就难以想像会集结起这样强大的反对力量,会激起众叛亲离,只剩孤家寡人。

  随后,戴逸围绕这一历史疑问、又从雍正对各方的态度、心理表现等方面、多方位列举大量事实,就事论事,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仅就两位专家的论证看,显然是都有道理。他们都不是从理论模式或社会发展模式出发的推断,更不是从既定结论出发的论证,都是就事论事,在涉及这一问题的著述中,这是笔者较为信服的。
以下是笔者对雍正继位问题的一些看法:

  多数成熟老练的统治者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都是在一个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筛选。康熙更是如此,决心要选一个好皇帝,所以,才有如许反复。满清的皇子参政虽然是传统,但康熙几乎把所有的成年皇子都送上了行政第一线,动机自不待言。

  所以,当时成年的皇子几乎都有较为丰富的从政经历。这不能作为康熙已经决定将谁作为继承人的主要根据。最多只能算是曾经进入筛选范围,曾经入围。在并没有真正形成嫡长子继承传统的满清皇朝,作为皇子,这很正常。

  老太子允礽未见得比哪个皇子差。只是康熙对他太熟悉了。越是熟悉的人,了解得越是全面,缺点当然也就了解得更多,由不得就想换一个缺点少一些、最好是没有缺点的人。这是人的通病,康熙也没有能例外。经过反复折腾,双方距离越来越大、感情越来越疏远,形同水火,视若敌我,想要恢复从前的你我,已经不可能了。康熙频繁更换继承人,前期是人办事、后期就是无可奈何的事办人了。

  康熙是面向所有的成年皇子在筛选,所有的成年皇子又都是面向未来的皇位在竞争。

  四、八、十四皇子都曾经进入康熙进一步考察的范围。八皇子的竞争声势浩大,几乎左右了康熙。左右皇上,这是很危险的举动。且康熙少年继位曾经完全被人左右、留下了极为痛苦的记忆和极为深刻的心理创伤,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八皇子因此被淘汰。

  八皇子和四皇子在这一阶段主要的不同在于:八皇子相信群众,在下边做工作;四皇子相信领导,把功夫下在上边。在力量对比这个基本政治判断层面,八皇子已经输了。君主政治是君主说了算,更何况是康熙这样一流的皇帝、岂能让群臣左右自己?!所以,雍正进入了下一轮。

  考察范围缩小到四、十四皇子的时候,此二人为一母所生,无论谁继位,在当爹的康熙看来,都行。康熙反倒不着急了。只是给二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充分锻炼,积累政治资源。且康熙曾经给远在西北前线的十四皇子写信,说自己上马不用人扶了,说自己白了的胡子、头发又有些发青了,还嘱咐允禵不要告诉别人,对自己身体的信心溢于言表,自然更不着急。

  这样一来,突然病重的时候,康熙事实上是、也只能是“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这是最早的(雍正元年八月)、雍正自己所说的(雍正上谕)关于雍正继位的原始记录之一,应该是较为可信的。而这时,在基本考察成熟的两个人之间,康熙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一个远在西北前线,一个近在身边,面对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和诸皇子虎视眈眈的政治形势,这个经验丰富的老皇帝会不会做出让大位空虚最少二十多天、甚至月余的选择呢?!

  便是康熙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就突然撒手人寰,以当时的力量对比和政治惯性看,也只能是正在代皇帝主持祭天大礼的雍正最可能抢班夺权成功。而这种力量对比和政治惯性是根据康熙的意志、由康熙自己安排成就的。也就是说,便是雍正抢班夺权成功,也是康熙给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没有跳出康熙的手心,也不违背康熙的意愿。否则,康熙让这样最重要的政治决定失去控制,还算什么千古一帝?!

  无论是抢班夺权还是奉诏继位,主要还是雍正自己奋斗来的。

  雍正奋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谁当接班人是老爹康熙说了算。他就是天下,他就是百官,他就是人心。只有把老爹搞定,就一切全部搞定。如果不能把老爹搞定,那就一切都等于零。

  而这种敏锐、深刻的政治眼光,既教不会、也学不来,只能是在长期投身政治实践,以痛苦的教训、潜心观察、用心分析的结果。

  雍正在前期并不被看好,康熙曾经对他下过很不利的断语,等于说他有心理缺陷。而正是这一点,又促成了雍正三种有利于自己的改变。

  一是干活儿不能挑拣。别人或能挑,他不能挑,只能老老实实做块转,任凭皇帝老子来回搬。深入基层吃苦受累的、风口浪尖麻烦惹人的事情,他干了不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是经常深入基层吃苦受累,比较了解下情,知道老百姓的日子有多么困苦;经常在风口浪尖上处理麻烦惹人的事情,锻炼的比较圆滑、甚至八面玲珑。

  三是由于不被看好、出于自保的需要,认真扎实地积累自己的力量。他的基本队伍不大,但有一个顶一个,关键时候用得上。一个允祥,一个年羹尧,一个隆科多,分别镇住了京城守卫部队、允禵数十万大军、诸皇子,自己又正在代皇帝祭天,他的皇帝就当定了,可谓是蒙声发大财。康熙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皇帝可就真的是白当了。事实上,康熙、尤其在晚年,非常注意及时掌握诸皇子的言行,何况这三位当时所处位置都不是雍正自己能够决定的,都必须康熙任命。由此可见,康熙是听任、甚至是鼓励、帮着雍正闷声发大财。

  一个正确的基本政治判断+三个有利于自己的改变=皇位基本到手+另一候选人皇十四子远在西北前线=皇位到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这个有很多的说法,没有确定。现存的说法有二:

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

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

目前普遍的说法是雍正合法继承皇位。原因有三:

一、康熙末年,传说中的合法承继者皇十四子,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被康熙亲自派出驻外,还封了大将军,打仗去了。如果康熙有意传位于他,怎么会在自己年老疾病缠身将死的情况下将自己属意的继承人派去驻外?

二、康熙病重时数次派时为皇子的雍正代其前往天坛祭天,在封建时期,祭天是大事中的大事,皇帝不能亲自去的时候前往祭天的只能是他的继承人。

三、关于民间传说的篡改遗诏一说是站不住脚的。传位十四子和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于”字,在古代书写为“於”,所以说没这么好改的。遗诏为汉文和满文两种语言一式两份,就算汉文好改,满文也是没法改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