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题所述

1.正视现实。农村初中生大多来自偏远的乡村,而且很多是留守儿童,家庭缺爱,学习缺辅,数学基础总体较差,如果现任教师对此一味进行唠叨、责怪,只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只能正视现实,从本班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2.老师坚信。学生除了弱智者外,都可以学会数学。老师应积极鼓励、暗示学生“我能行”,如果不能坚持这一信念,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能从老师的期待、信任、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勇气,造成师生间感情的疏远→发展到在课堂上不听你讲课→反感你上课→厌恶数学→逃避并放弃学习,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3.学生自信。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思维严密、逻辑推理性强。一些学生学不好数学,主要是没有信心。因此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学生交流、单独辅导都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点燃自信的火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从基础一点点补起,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才不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成绩差→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低→成绩更差”。以真爱呵护学生,真诚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坚持民主,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在学习方法上注重指导,在语言上注意激励,在心理上积极暗示,从而在全班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风气,教学质量定会得到大面积提高。
4.大胆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观点已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同。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有面子与自尊,因此当学生讲述自己的见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不应马上否定、给出批评,而是与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分析该同学的解题思路、方法及公式的理解运用、计算是否正确,应尽量做出积极的引导和评价;当学生给出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比老师的更高明,应受到充分的肯定、鼓励与表扬。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进步的取得、老师表扬、赞许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产生求知兴趣的源泉。只有这样,通过赏识,学生才会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
5.以身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会感染学生,并让学生自觉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老师懒散,几天才把作业、试卷批改出来,根据遗忘规律,学生几乎忘记得一干二净,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功,他们就会逐渐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甚至放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6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满足感。掌握一个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得当,学习严重受挫,就会越来越没兴趣,甚至产生讨厌的情绪。

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通过训练,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提高。同时极大的缩短了学习的时间,平时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学习任务现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效率提高了很多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阅读、学习效率和兴趣。

2、学习要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培养自学兴趣 。知识要互补,思想要共振,学习讨论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集中注意力,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维得到调整

3、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采用激励、奖励等各种方法,实施和完成计划,养成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也是自学的过程,主动地学习,从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地养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八所中学 符开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数学本身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很多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例如学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练习制作正方体纸盒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中的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一,涉及的量有五个之多,学生往往记住定理,记不住定理的推论,但认真分析,其中是有规律的:五个量(垂直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知二推三。学生掌握这一规律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从而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建立师生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对中学生来说,教师的举动或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变化。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就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励的印象,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因而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教师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愿意跟大 家分享一下他的果?谁想说一说?哪位同学愿意资源共享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如:你和老师的想法相同 很有创造性,真好等等,这样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再给予一些提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才敢想、敢问,从而激发他们继续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引入环节
从心里学角度讲,人处于兴奋的环境中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以兴奋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讲《用字母表示数》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的音乐并配以画面,这首儿歌学生熟悉,和着音乐大家唱起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和谐宽松的氛围、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精神亢奋、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动手操作
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化抽象为具体,使生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 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 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任课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教师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教师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从而印象深刻,记得牢,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从探究、发现、尝试中找到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获得良好的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