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性格是怎样的?思想品质 写作文用

就是叫 我钦佩的一个人 写的就是她 但是要围绕她的思想性情、谢谢了啊、如果有好的 还可以追加悬赏、谢了啊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李清照看成一个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柔弱女性,充其量不过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而已。尽管文学史上,因她不崇拜权贵名流,敢于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但也仅尊她为“婉约之宗”。其实,李清照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性。诚然,在她前期作品中有某些消极、感伤的情调,但通观其全部作品,我们就会对她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李清照出身于宦门,但不慕权贵,敢于大胆发表政见。她早年不避风险,上诗救父;对公爹赵挺之升为宰相,不以为贺反而写诗嘲讽:“炙手可热心可寒。”早在青年时代,她就以唐玄宗荒淫误国、招致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劝宋徽宗:“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李清照的高风亮节不仅表现在她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她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深切同情陷于外族入侵铁蹄下的人民。她不甘屈辱投降,和丈夫一起流亡江南,耳闻目睹南宋小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忧国伤时,悲愤交加,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此歌颂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英雄豪气,谴责赵构苟且偷安的可耻行为。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是位著名学者;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也工于文章。由于家庭的熏陶,清照年少时就有了诗名。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对金石图书颇有研究,学识渊博。这一对情侣真可谓品学匹配,志同道合。

结婚以后,夫妇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他们为“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明诚竟辞官不做,夫妇“屏居乡里”十多年。清照常常雪天“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明诚常为搜集金石名画四处奔走。每得佳句或真迹,常摆宴祝贺,举杯畅饮。在他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二人饭后来到书房,沏上茶,清照指着一大堆书对明诚说:“我说出一典故,看谁先猜出在哪本书、哪卷、哪页、哪行上,猜对了,先喝茶。”二人常一边猜一边嬉戏,笑得前仰后合,茶倾满身,结果谁也喝不成。

每当夫妇离别之时,李清照总是写下一往情深的诗句相赠。婚后二年,赵明诚第一次奉旨出仕时,李清照在锦帕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非常敬服李清照的才华,称她为“亦师、亦友、亦妻房”;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品学也十分敬重。但是,他们互敬互爱的美满生活,很快便被金人入侵的铁蹄踏破了。在兵慌马乱之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赴任途中不幸染疾去世。清照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她忍受着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的巨大痛苦,写下了充满伤感和悲愤的词章,并在颠沛流漓之中,带病坚持整理、校勘了《金石录》。为世人留下了珍贵文物。

李清照这位才华盖世的女词人,大约在七十多岁时,于凄凄惨惨的孤寂之中,离开了人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4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 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 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 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 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 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 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 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 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 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 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 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 事是有所不满的. 李清照像轴 清代崔□作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 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 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 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 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 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 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 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 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 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 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 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 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 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 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 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 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 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 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 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 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 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 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 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 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 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 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 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 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 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 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 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 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 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 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 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 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 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 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 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 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 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 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 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 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 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 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 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 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 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 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 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 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 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 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 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第2个回答  2012-07-06
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 术活动 ,孤独一 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