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美文

要感人的,让人看了以后能受教育,能触动人心的。
不用太长

信客

--------------------------------------------------------------------------------

作者:余秋雨



我国广大山区的邮电网络是什麽年代健全起来的,我没有查过,记得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细想起来,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乡间外出的人数量并不太多,他们又不集中在一个城市,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麽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驼、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所带的各家各户信件货物,品种繁多,又绝对不能有任何散失和损坏,一路上只得反复数点,小心翼翼。当时大家都穷,托运费十分低廉,有时还抵不回来去盘缠,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

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

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沈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落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揣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践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麽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麽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麽多,讲得这麽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单身一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麽都说了,怎麽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麽希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麽办”……信客沈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挟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挟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淘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都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麽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麽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缛缛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难,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麽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完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信来只是脱身伎两。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狃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分,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支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麽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劫数未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里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中属于中等。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个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麽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6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著
  (原著为英文版,此乃中译文本)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那么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辜鸿铭(1857年7月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Tomson),是中国近现代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国学大师。他出身於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 十余年中游学於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 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 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 题名“春秋大义”。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 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他创造性的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 作者1914年发表於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 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 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26
你是真正成年了吗?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一言一行和你的年龄相称吗?或者其实你只是一个大龄的孩子?

在我们长大过程中,我们朦朦胧胧地觉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世故的大人。可真的成年之后,才知道岁数大了,并不意味着你真的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大人。成熟的素质,不会在你18岁成人仪式的那天,夹在各种礼物包里带给你。长大成人,就意味着从此在你的生活和行动中,增加了各种义务和责任。

有些人无法面对成年人要面对的一切,他们不愿放弃孩子气的生活模式,他们不愿意被当做大人对待。为了避免对事情负责,他们常常不惜放弃各种成功的尝试。无论是男是女,长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能靠岁月的艰辛来慢慢修炼。

少年的时候,因为和朋友们打赌、夸口,你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第一次抽了烟,第一次和你喜欢的女孩有了那样的关系……,但这些都算不上你长大成熟过程中的里程碑。

对孩子们来说,设想将来长大了成为怎样的人,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他们想象的重要原料。如果父母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做一个大人是多么有意思和强有力,他们会迫不及待地盼着自己长大。如果父母老是说成年人的生活艰难而苦涩,他们也许就会对长大后的生活心存畏惧。有的做父母的过于溺爱孩子,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只顾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爱;还有的父母给孩子制订一些难以企及的生活目标。这些做法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投下阴影,给他们今后的成年人生活带来麻烦。

29岁的兰心是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她说,当她搬进自己的公寓时,有一种长大成人、独立自主的感觉。“因为长期以来,我一直害伯一个人独处。我总是和其他人呆在一起——家人、室友、男朋友。我和男朋友一起呆了三年,我们老是吵架,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不快乐。后来我意识到我之所以不离开他是因为害怕一个人独处,因为那样的话所有事情就得靠我自己了。”兰心说,“在我潜意识中,我一直认为必须有一个人来照顾我,因为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护着我,我觉得独自一人简直无法生存。在许多方面我都很笨。可当我最终下定决心,搬出去独自生活以后,我觉得长大了许多,发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不可救药,我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用不着一辈子靠别人为自己出主意。”

33岁的雷蕾是位健美教练。她说直到有了孩子,她才觉得自己长大了。“做母亲使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过去我毫无主见,哪怕极小的一件事,都要从丈夫或父母那儿讨主意。有了孩子以后,虽然生活的压力大了,但孩子每时每刻的需要,使我产生一种自我献身的祟高感,也终于明白这么多年父母是怎么过来的。对我来说长大意味着能多方位地看待生活。”

还有的人却拒绝长大,竭力在生活中扮演一个没头脑、不用对什么事负责的角色。他们在朋友或同事中显得无忧无虑,整天打打闹闹,逗人发笑,对一切都满不在乎。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只是为了逃避,逃避长大,逃避责任。在他们的童年,很多人都因为父母关系紧张或兄弟姐妹众多,不被关注,没有得到充分的爱。

马琳今年30岁了,平时她是同事们的开心丸。和别人开玩笑、逗趣是她的拿手好戏。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她大受震动。一位没有多少经验的女同事不久前被提升,而马琳原来十拿九稳地以为那个职位非她莫属。她跑到上司那儿讨公道,上司却心平气和地对她说,部门里的同事谁都不把她当真。而马琳还一直为自己有喜剧演员的细胞而自豪呢,她可从未料到这一特点竟然对她的职业生涯构成威胁。

当马琳对男友吐露自己的苦恼时,男友的话使她再次大吃一惊。男友说,她没有获得升迁是在意料之中。他还替她分析说,其实她并不真的能对某事加以负责,因为她害怕失败。男友说,她不光在工作上是这样,对待爱情和他们两人的关系她所抱的也是转轮盘赌、撞大运的态度,她从没认真和他讨论过将来的事。男友说的是事实,虽然马琳听着有些伤心,但很受触动,不得不重新评价生活,评价她过去所做的一切。    

据心理专家分析,很多人在三十多岁时,会产生一种被迫成熟的惶恐。许多人觉得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即将逝去,剩下的时光只是去应付承诺,去完成一些必须完成的事。要驱除这些令人焦虑的想法,最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你自己这辈子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最想干的是什么。如果总是回首四顾,注意周围的人的所作所为,难免会有压力和恐慌。

试着忘掉你和他们的竞争,试着想想成功对你意味着什么?

有人对50名25岁至35岁的男女做过一次调查,对他们提出有关长大成人的一些问题,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以下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的答案。

1.长大成人对你意味着什么?

不再为其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或把自己的成就和别人的成功做比较。

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不再让别人介入,或依靠别人的拯救,用不着别人为自己找借口。

拥有自己的家,有一个花园和一块草坪——因为小时候看到父亲在那儿剪草坪时,完全是一付拥有者的气派,太让人羡慕了。

认识到生活不欠你什么。

从过失中学到东西,对做错的事负责,不怨天尤人。

终于能理解别人的观点了。

2.什么时候你认识到自己长大了?

开始全日工作的那一天。

父亲去世之后,感到自己开始替代他那一代,因此一夜之间长大成人。

开始认识到母亲并不总是正确的那一天。其实,自己的观点和她的一样正当。

和伴侣一起搬进公寓的那天。那时,突然意识到,从此以后自己得容忍另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

在生下孩子以后,感到使他幸福是自己的责任。

真正长大成人,就意味着能应付许多不确定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接受周围发生的一切,知道无论发生的是好事或坏事,都和机会有关。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没有人能照料你一辈子。

有的人觉得自己无法成熟,无法应付发生的一切。用不着担心,什么事情都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如果人们选择某种生活的态度,那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比如有人喜欢寻开心,充当小丑的角色,那是因为别人的笑声给了他回报,使他满足;但如果这一招某一天失效,他渐渐地就不再如此而改成采取其它的行为方式来赢得别人的心了。当你为手中捏着的一张过期十年的青春期火车票而感到悲哀时,请打起精神来面对一切,等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前面会别有一番洞天。
第3个回答  2008-01-2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第4个回答  2008-01-26
三月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