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战双方为何要下战书?

如题所述

古代战争交战双方为何要有战书?历史传统和策略所决定

古代战争交战双方为何要有战书?历史传统和策略所决定

近现代战争特点就是出其不意,甚至发动闪电战,快速投敌,给对方造成战争压力,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还有的战争有偷袭战,间谍战等等。

因此,现代战争样式多种多样,变幻莫测。但在古代战争却没有那样复杂,战争大多数都打在“桌面”上,交战双方甚至互下战书,约定打仗的时间地点。

君子之战

我国古代运用战书时间很久远,广泛运用的阶段是春秋时期,历史历史变化,交战双方下战书的越来越少。春秋时期为何下战书多?主要与周朝的体制有关,周朝分封诸侯,最开始周天子还能号令天下,但后来周天子的威力减小了,一些诸侯国之间矛盾就靠双方的战争来决定。

但诸侯之间打仗时,总要也顾及周天子的脸面,如果不给周朝天子的面子,恐怕就会被周天子号令各诸侯国攻打。此时一些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用过战书。后来周天子懒得管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各诸侯国就开始互斗。

各诸侯国矛盾并不大,无非就是边境或者水源之争。在春秋时,由于全国人口较少,民户资源很紧缺,因此如果打起仗来,损坏民众利益就会引来更大矛盾。交战双方会提前互下战书,明确告诉对方“我要打你了”,让对方做好准备,把自己的稀缺资源放好,不要到时造成大的损失。即使被挑战方不应战,也会发生战争。

随着周朝地位越来越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战书也就越来越少。诸侯国为了利益而战,谁都想得到更多利益,有的就省下战书,直接进攻。到了战国时期,战书更少了,交战双方更多是灵活的战争。不过此时战书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告知。战书存在,使古代战争更像一种“君子之战”。

霸主之战

战书虽然自春秋以后,逐渐减少,但并没有消失。而且“下战书”的战争,更像是一种以强欺弱的战争,到了三国时,袁绍敢向曹操下战书,更多的是一种示强的表现。此时曹操的实力比不上袁绍。

不过有时战书也会起到一种震撼作用,俗话说打仗之前,看到对方实力强大,会被吓倒。以自身强大实力,而向弱小对手所下的战书是一种“霸主”行为。

金朝灭北宋后,赵构逃到南方想为宋朝续命,但金朝并没有放过赵构。1230年,金朝发四路大军南侵,其中一支由金兀术率领的金军一路打到长江,并攻克临安、建康,兵锋所指,宋军无法抵挡。

但金兀术在战争中,却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韩世忠。当他准备在镇江准备北返时,韩世忠抢先占据有利位置,阻止金兀术北撤行为。此时金兀术很强势,他认为金军强大,宋军打不过。因此他给韩世忠下战书,约定交战的时间与地点。

看似是金朝一次“君子之战”,实际上也是一种“霸主”行为。因为宋朝已经被金朝打的稀巴烂,而且赵构的南宋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处于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当时宋军遇到金军就跑,甚至有些宋军不战而降,这种状态也给了金军的底气。而金兀术敢向韩世忠下战书,因为他手里有10万大军,而韩世忠只有8000人,金兀术认为,韩世忠挡不住金军。

但最后,金兀术被韩世忠挡住北撤的道路,在黄天荡险些丢命。

策略之战

战书既是古代一种交战模式,但并非都是所谓的“君子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打仗时,还挂出免战牌,致使司马懿不敢出战。后来司马懿兵败后,诸葛亮派人去下战书,挑战司马懿,司马懿也不出战。

因此随着历史的演变,战书变成了交战双方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更多的表现在“阴谋诡计”。可能下战书的一方并非是敌军主力,其主力军队会隐藏其他地方进行偷袭。

研究古代战争时,认为敌我两军对垒,并没有什么奥妙之处。但这种看法就小看了古代战争,古代战争的阵型很多,可能交战后才会看出其中端倪。即使一方向另一方发出战书,对方也不会猜到对手用什么计谋。

成吉思汗西征时,每到一处城池遇到抵抗时,他会派使者带着他的信,让守城的人投降,虽然是劝降书,但也是一种战书,只是这种战书并不同,是展示强力表现。如果有哪个守城人不投降,成吉思汗就会进行屠城。

战书随着时间演变,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比如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自认为灭了宋朝强大了,因此派使者出使日本,但使者被日本所杀。忽必烈大怒,决定征伐日本,最终因不熟悉海战而失败。

明朝朱元璋反元时,他曾打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这既是一种战争宣言,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书。这既是向蒙元势力发出的战书,也是号召汉人跟他一起进行战斗的“战书”。

战书的演变,也成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一种宣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国就曾发出对越南侵略行径进行反击的宣言,实际上这也是战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