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法律法规有哪些

如题所述

关于网络暴力法律法规有哪些
网络暴力方面的法规现在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故意,客观上造成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其次,根据网络暴力侵犯的权益,适用的法律也有不同
网络暴力在法律规定第几条
网络暴力方面的法规现在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
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故意,客观上造成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X的等等情况。
其次,根据网络暴力侵犯的权益,适用的法律也有不同
中国法律网络欺凌是第几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注意,这里表明—网络方式公开侮辱诽谤同样可能构成犯罪)
以上只是刑法方面涉及的对网络暴力的规定。
网络犯罪法律规定都有哪些
网络犯罪法律规定如下: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1年两高《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高分别于2004和2010年颁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及《解释(二)》,两高2003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法2013年颁布的《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等。
5网络暴力对个人隐私权法律要如何规范
需这样规范:首先,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隐私权的概念和范围,及侵犯隐私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同时明确隐私权限制的法定情形,明确普通公众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不同保护规则。其次,大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树立对隐私权尊重的普遍意识。
再次,网络服务商应加强行业自律和技术手段研究,采取技术手段防止、避免、减少言论自由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同时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辱骂、恐吓、威胁、侮辱等虚拟暴力行为。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在中国,网络暴力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涉及者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加强网络暴力的防范,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如加强网络监管、提升网络素养、建立举报机制等。通过法律保障和综合防范措施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