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狮子,为什么古代就有狮子雕像?

如题所述

  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聪明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
  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632068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8
狮子是一种热带草原动物,中国不具备它生长的环境。诸子百家的作品中,也没有狮子的记载。按一些学者的看法,中国最早的狮子,应该是在汉朝,由西域国家进贡而来的。这在典籍中有所记载: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今伊朗)国王阿萨西斯一世,派商队沿丝绸之路把狮子作为礼物送给汉章帝。被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具有威猛的外表,它传入中国后,动摇了虎的威信,渐渐被人们奉为辟邪瑞兽。中国直到近代,一直都算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丝绸之路一直也很通畅,狮子就是这时候由西域和南边海域不断进贡而来,作为一种珍奇异兽供皇家观赏玩乐。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就喜欢崇拜一些不存在的祥瑞异兽,比如麒麟、凤凰、貔貅,其中最特别的是龙。狮子作为一种本土不存在的动物,在最初引进时,就受到相当程度的喜爱,认为它深具灵性。加上狮子本身外观比较好,适合崇拜,所以唐初虞世南在《狮子赋》中,把狮子称为“绝域之神兽”。另外,中国人崇拜的狮子,是经过自己想象加工的。因为中国不具备野生狮子生存的条件,所以大部分中国人没有见过真的狮子,于是,就自己添油加醋地想象,把狮子想得很厉害、很玄乎。另外,中国人本来是最信奉龙的,但是龙是皇帝的象征,不能随便雕刻,更不能让龙帮自己守门镇邪。凤凰是皇后的象征,亦同此理。至于老虎,中国比较多,人们普遍了解它,没有神秘感,就没有崇拜心理。所以中国人选择用来雕刻守门的更多是狮子。
所以,这就出现了在各个大门口守门、护法而且形态各异的狮子
第2个回答  2017-11-03
中国不产狮子。中国境内未发现过狮子的化石 [1],也未见有关中国古代有过狮子分布的论文发表[2]。狮子曾分布欧亚非三洲大多数地区;在亚洲,曾分布中亚、西亚和印度。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曾见邛竹杖、蜀布,据云取自身毒[3],证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与中亚、印度即有往还。狮子这种被神格化的动物,可能在实物东来之前,已经由口传传入中国。

印度(和西域)以石狮把守门阙或墓圹的习俗於东汉传入中国,传世最早的石狮为四川芦山县「杨君墓石狮」,作於东汉安帝至顺帝年间,造型拙朴遒劲,较后世者写实。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是雌狮。另外还可以从狮子爪下的东西来辨别,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还有所谓“三王狮”,所以有“尊贵”和“威严”的作用,必为雄狮,南狮活泼有趣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如果爪下为球。北狮雄壮威武,象征着子孙绵延。亚洲狮又称印度狮,仅产印度西部,是唯一生活在非洲以外的一种狮子。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雌性身躯略小,体长1.2~1.7米,体重100~200千克,雄性体长1.9~2.1米,皮肤比较皱。

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我国古书称其为“西域狮”,现称为亚洲狮 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今伊朗)国王赠献狮子给汉章帝,从此狮子由异国他乡来到中国。与非洲狮相比,亚洲狮身躯略小。

自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亚洲狮开始遭到了厄运。到了1900年,在人类100多年的捕杀之下,亚洲狮已经十分稀少,此时一些动物保护者开始宣布要保护亚洲狮,但仍有人偷偷进行捕杀。

到1908年,亚洲狮只剩下最后13只,为了不让它们彻底走向灭绝,人们把它们全部捕捉进行人工饲养,从此亚洲狮在野外消失了,并被宣布野外灭绝。
第3个回答  2017-11-10
古代是有的,尤其是上古。
根据大陆漂移理论,一开始物种联系是很多的
而狮子更多是被叫成狻猊,在神话里被神化成狮形龙——现在说它是狮形龙。
但狻猊其实一般都是用来叫普通狮子,被看成是种凶兽。
但是神话化的狻猊不是,神话化的狻猊是龙之九子之一,喜静,爱听佛经。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在我们的古代时代,应该也有许多狮子是经由印度那边进入的——老虎从古至今就在中国有种群。
至于狮子为什么没在名头上盖过老虎……一,老虎好看,特别是颜色多头上还有王字,这和中国人的思想太契合了,有王字,那么漂亮又厉害,当然地上走兽应该以老虎为大。
狮子是群居动物,老虎是独居动物,而古代认为老待在一起总有点掉格,弱者才成群结队,君子尤其隐士可都是独居的,这又和老虎对上了。
狮子和老虎在一致的内在与外在条件下,老虎胜。实力很重要。这一点无论是国外角斗的记录还是现代的科学观察,都是这样的,您可以去查查。
最后我个人估计是这点让它成为了凶兽:狮群易主的时候,新的雄狮会把狮群里不是自己崽子的幼狮咬死。这对君子来说太残忍了,类似同类相残啊。
所以说狮子是有的,但狮子不爱被记录进史书,或者说,有的时候记载进去了,而不容易被发现。
第4个回答  2017-12-02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在中国众多的园林名胜中。各种造型的石狮子随处可见。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都摆放一对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直到现代,许多建筑物大门前,还有这种安放石狮子镇宅护院的遗风不泯。那么,用石狮子把大门的这种习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何时呢?
狮子,在动物学中属哺乳纲猫科。其雄性体形矫健,头大脸阔,戏耍有髦毛,姿态甚是威猛。它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才得以进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狮子这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不仅受到礼遇,而且国人对它厚爱有加,尊称之为“瑞兽”,抬到了与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狮子在中国交了如此好运,也得益于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所以佛教秆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以后就把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群兽慑服称之为“狮子吼”。在我国佛教圣地一台山的许多寺庙,都供奉着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传说这位专司人间联盟智慧的文殊菩萨是骑着狮子首先来到五台山显灵说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狮子有了这等的威严,在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与后来守卫大门的石狮子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就是石狮子雕像下面没有
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在汉唐古石狮遗物中可以明见。
石狮子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来,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家为了张扬自家的声势,便把原来坊门的样式简化,改造为门楼,仿象原来坊门所用的夹柱石那样,将石狮等瑞兽雕刻在柱石上,此风被保留下来相沿成习。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一文中对这一习俗有着明确的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这是关于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的最早也是最详细确凿的记录。可以认定,元代是我国看门石狮由宫廷走向民间的肇始。我们看到的看门石狮多蹲在一块大石雕成的台座上,这明显是由原来的夹柱石演变而来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