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亚健康人群应该如何调理?

如题所述

不管是公务员还是职场人士,每天坚持做好下面4件事情,亚健康问题轻松和你拜拜!

一、每天2根香蕉

香蕉是一种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水果,大家都知道香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但你知道吗,香蕉的养生功效并不局限于通便。每天吃1-2根香蕉,还可以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侵袭,下面医生君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香蕉可以预防的五种疾病。

1.预防感冒

换季气温忽高忽低,是感冒的多发期。香蕉能够增加白血球,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特别对病人、老年人很有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每天吃1-2根香蕉,通过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来预防感染,特别是预防感冒和流感等病毒的侵袭。

2.预防中风

老年人容易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引起中风。每天吃1-2支香蕉,可使中风发病率减少40%。这是因为香蕉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钾能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压,参与能量代谢过程,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脏的正常舒缩功能,有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脏血管的功效。

3.减轻“忧愁”

春节过后,人们的情绪容易出现抑郁。香蕉含有一种能帮助大脑产生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能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快活和安宁,甚至可以减轻疼痛,还能使引起人们情绪不佳的激素大大减少。

4.保护视力

干燥的天气,人们时常会感到眼干、眼发热、看东西不清楚。香蕉中富含钾,钾可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盐分,达到钾钠平衡,缓解眼睛的不适症状。此外,香蕉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当人体缺乏这种物质时,眼睛就会变得疼痛、干涩、眼珠无光、失水少神,多吃香蕉不仅可减轻这些症状,缓解眼睛疲劳,避免眼睛过早衰老。

5.防止便秘

肠道干涩,易引起便秘。香蕉含大量的水溶性纤维,可以帮助肠内的有益菌生长,维持肠道健康,做好体内环保。坚持晚上睡觉前吃一根香蕉可以有效缓解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二、千万不要吸烟

有人喜欢吸烟时的“潇洒”,有人拿吸烟解闷儿,但烟民们也许不知道,卷烟烟气中含有69种致癌物质。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人数高达300万,相当于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亡。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20年会上升到1000万人。

吸烟会造成40种致命疾病

英国“烟草致癌发现者”和“流行病学之父”理查德•多尔曾说,吸烟增加死亡的危险性,可导致40种致命的疾病。从目前拥有的资料看,吸烟造成的致命疾病有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肺癌、胰腺癌、胆囊癌、子宫内膜癌及其他非常罕见的疾病。 许多人认为抽烟有好处。但多尔认为,好处只有1%,而死亡的可能性却增加了100倍。 吸烟20年的人,得肺癌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0位,吸烟者中年死亡的可能性是不吸烟者的3倍。多尔在谈到长寿“秘诀”时说,首先是不抽烟,其次是每天快跑、爬楼梯、多用脑、多吃蔬菜和水果、不食动物脂肪、控制体重和拥有良好的遗传基因。

烟民的妻子容易中风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常处在烟雾之中很容易患心血管病。丈夫每天抽烟的数量越多,妻子患中风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据丈夫抽烟多少,妻子的中风几率会比非烟民妻子高出28%到62%。此外,妻子的中风几率还与丈夫抽烟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关系。

三、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

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你的身体会发生惊人的变化!预防肌肉问题

强化运动场上的表现、强化及美化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肌肉耐力。

塑造性感身材

哪个女生不喜欢有身材紧实、臂膀厚实和小腹平坦的男性呢?性感的男人反而会让女人无法自持,比如内裤上方爱的把手、性感的腹肌,还有结实的手臂肌肉。医生君至今都记得,电影《小时代3》中柯震东饰演的顾源用玫瑰花瓣覆盖裸身露出锁骨的那个画面,让电影院全场女生尖叫的画面。

释放压力

活在现在这个高压的社会中,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实在太多,有些人就容易扛不住,出现心理抑郁、负能量缠身等等。有个很好的方法,出一出汗就能解决。跑步的人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遇到烦心事一跑步心情就会有改变。研究发现,跑步过程中人体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内啡肽”可以使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帮助人们排遣压力和不快。所以,想快乐就跑跑步,想快乐就主动出出汗吧~

建立自信

对人生失去热情,沮丧会使人的内心感觉无助、无能、无法做任何事情。因此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开始健身。健身刚开始时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基础锻炼目标,经过日积月累长久坚持不懈,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感到十分的兴奋和开心,通过长久的健身不仅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也更加健康,这样的喜悦和正能量让你变的自信,把健身这样的自信化作信念带到生活中那些挑战和压力,不就那么回事儿嘛。

帮助睡眠

一次好的夜间睡眠会提高你的注意力,提升你的生产力以及改善你的心情。锻炼是好睡眠的关键。定期的锻炼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入睡,而且让你睡得更深。

疏通血管

经常地、科学地从事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也有良好的影响,如经过适宜强度的耐力训练,可改善和增强心肌的供血能力和代谢能力,减少血管壁的脂肪沉积,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防止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促进啪啪啪

调查显示,相较于久坐少动者,保持每周4次、每日30分钟的快走,或进行能量消耗相当的其他运动,如游泳、慢跑等,可以使成年男性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减少2/3。由于具体实施滚床单那几个动作时,腹肌和四肢的肌肉力量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腰腹肌以及四肢适度的力量训练很重要。

四、每日摄盐量不高于6克

“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要多!”老人们常会用这句话,为小辈们可能要犯的错误提醒。但对于“食盐”这件事儿来说,每天不超过6克的摄入量却是我们最应该管理好的,尤其是家里的老人。


盐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钠会引起体内血容量的增加,所以食用过多的盐,就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担也会加重。

其实,控制好了嘴这道关卡,不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率会降低,以饮食、肥胖为诱因的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会减少。合理膳食、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健康人群也更需要。

两成人最易盐敏感

数据显示,人群中约有20%的人吃盐多了会得高血压,这部分人医学上称为盐敏感者;而大部分(80%左右)正常人吃饭稍咸一些并不会患高血压。但目前在人群中还无法区分盐敏感者及不敏感者,因此,从预防高血压的角度应注意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改变饮食“口重”的习惯。临床上发现这些高血压家庭往往都长期沿袭一种饮食习惯,重味、重油、重色,换个吃法,就觉得不下饭,无法下咽。 有研究表明高盐饮食还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高血压的真正危害不在于血压升高本身,而在于血压长期升高对心、脑、肾等内脏及血管的损害。听之任之,高血压还会引发中风、心衰、肾脏损伤等多种疾病。

不可盲目补充营养盐

加碘盐、钙强化营养盐、锌强化营养盐、硒强化营养盐、低钠盐……在超市卖场选购食用盐的时候,常常面对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称谓。对此,刘树国表示,营养盐的适宜人群是具有针对性的,应根据个人体质来食用不同种类的营养盐。如锌强化健康盐适用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是由于锌是人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可参与胰岛素及多种蛋白质的合成,对儿童健脑及身高发育有促进作用;低钠盐则适用胆固醇较高,或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等。他同时指出,营养盐一定要缺的时候再补,否则吃多了反而对身体有害。 当然,对一些天然的、绿色的、无添加剂的食盐,专家还是鼓励市民进行选购的。如“福盐牌”福建原盐等,以台湾海峡深层海水为原料,采用以蓝藻为主的藻垫保护蒸发的独特工艺,富含硒、硼、锌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这些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海盐产品值得关注。

逐步培养清淡饮食的习惯

1.每道菜应充分利用醋、糖、苦瓜、辣椒等刺激酸、甜、苦、辣的口感,以减少对盐的依赖。

2.炒菜时,先不放盐,等炒好出锅时再放盐,这样盐末是撒在食物表面,既可刺激食欲,又能减少盐的摄入量。

3.做饭时尽量控制使用酱油、辣椒酱、番茄酱等调味品。

4.尽量不吃下列食品:咸菜、酱菜、咸鸭蛋等腌制食品;香肠、酱牛肉、烧鸡等熟食制品;冰冻食品、罐头食品、快餐方便食品等。

5.研究证实,某些补充钾和钙的食品可以促使钠的排出,使血压下降,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吃下列食品:紫菜、菠菜、油菜、红薯、鱼类、西红柿、蘑菇、木耳、牛奶、豆制品等。

6.限盐从儿童抓起:从小培养少盐饮食的习惯,长大后将不受食盐摄入量的困扰,因为成年后再改口重的饮食习惯,会非常麻烦。

专家提醒:

每日摄盐量应不超6克,6克盐的衡量方法为:

1.一个普通啤酒瓶盖装盐,平装满一盖,即相当于5-6克食盐。

2.限量小盐勺:应用2克小盐勺控制盐量。

减盐小技巧

(1)谨记每天食盐摄入量

(2)尽量减少含盐高的调味品:味精、酱油

(3)提味可用醋、辣椒、花椒、葱、姜、蒜

(4)出锅时再放(撒)盐

(5)凉拌菜可现吃现拌盐

(6)肾功能正常,可用含钾的“低纳盐”

(7)新鲜食物自己做菜,少吃加工的熟食

(8)婴幼儿辅食:婴儿无盐,幼儿少盐

看似简单的四个方法,但是要每天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坚持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要想调理好,平时就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千万不要熬夜,另外饮食尽量吃得清淡一点。
第2个回答  2020-12-08
多进行有氧运动,学习瑜伽和跳舞等,多吃比较健康的食物,少吃外卖等!
第3个回答  2020-12-08
首先是不断为自己减压,可以找一项非常喜爱的娱乐活动,把当天的负面情绪全部都排除掉。其次,要尽可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在吃不上饭的时候也要准备健康的零食,随时备用。最后,要随时随地保持运动,不要长期一个姿势,并且提醒自己,不要过度透支,如果累了就要适当的找地方休息,以免造成体力透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