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浩的重要贡献

如题所述

为西征失败承担责任,成全了李先念,徐向前等,也是陈昌浩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2
  陈昌浩的人生颠峰在红军时代,他的功绩也集中在红军时代。他同张国涛,徐向前共同创建和领导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对工农革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的积极的影响。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和本文的主人翁陈昌浩的带领下战略转移到川陕边界地区,6月底就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三座县城及大部土地。12月29日在通江成立了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1933年又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
  1933年2月,蒋介石委任军阀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抽出其在川西参加混战的军队6万余人,向我刚诞生的川陕苏维埃区域发动“三路围攻”,陈昌浩,徐向前指挥的红军为了集结主力打击敌人,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4月底先后撤出南江、巴中、通江三座县城,并于5月中旬组织了空山坝反击战。6月中旬,取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收复了通、南、巴原有苏区,新成立了广元(设治旺苍)、苍溪(设治文昌)、长赤、仪阆(设治巴中恩阳),江口(现平昌)、万源(设治竹峪关)等6个县苏维埃政府。
  在1933年8月的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之后,红四方面军先后发动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占领仪陇、营山、渠县、达县、宣汉、万源、城口以及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蓬安等县在嘉陵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新设了仪陇、阆南、营山、渠县、宣汉、长胜(设治巴中鼎山场)、红胜(万源县罗义坝)、城口、英安、嘉陵等10个县苏维埃政府。整个川陕苏区划为22个县和1个特别市,将达县、宣汉、城口、万源、红胜、渠县等6个县,划归新成立的绥定道苏维埃及道委领导,道委设达县蒲家场,将阆南、巴中、江口、恩阳、苍溪、仪陇、长胜(设治巴中县鼎山场)、英安、广元(设治旺苍坝)、嘉陵、长赤、营山等12县,划归新成立的巴中道苏维埃及道委领导,道委在巴中县城县委招待所内。川陕苏维埃区域,北起川陕交界大巴山脉,东抵城口、开江县境,南至三汇、营山,西至嘉陵江东岸,面积42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红四方面军取得3次进攻战役胜利的同时,与王维舟率领的川东游击军胜利会师,并将游击军改编为33军。新苏区广大青年男女,在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中踊跃参军,使红四方面军迅速扩大到5个军、15个师,近10***,并组织了赤卫军、游击队、少先队等地方武装10余***。这,是川陕苏区发展的最高峰,也是陈昌浩军事生涯的一个高峰。
  1933年10月到12月,陈昌浩和徐向前指挥红军又粉碎了刘湘的六路围攻,经过历时10个月的反围攻作战,歼敌8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百余门,于1934年8月下旬收复通江城,9月上旬收复巴中城,粉碎了敌人“六路围攻”,并乘胜追击,不仅收复根据地原有大部地区,而且攻克了阆中和苍溪两座县城。
  陈昌浩也是一位英勇的指挥员,1931年12月,即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次月,身为总政委的陈昌浩带上手枪和手榴弹登上缴获来的飞机,逼使俘虏的飞行员飞临黄安城敌军上空,撒传单,扔炸弹,揭开了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序幕。以致50多年后徐向前元帅回忆起此事,仍对他赞不绝口。
  在进军四川的途中,他和王树声声亲率一个特务营突破川军的第二路防线陈明义将军(当时的总部参谋)回忆道:“陈昌浩和战士一起打仗、砍鹿砦、摔手榴弹,好像位置放的不合适;但从当时红军初入川陕,为了打开局面,指挥员的亲临前线、勇敢、沉着,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是有很大的表率作用的。”当我看到陈昌浩、王树声等人滚岩下山的场景时,不由得想起三国破蜀名将邓艾。红四方面军能由鄂豫皖苏区撤退时的万余人又发展到八万多人的主力部队,主帅的这种英雄气质当是不可抹煞的因素吧。”(此处摘自凌麦童文章)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陈昌浩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对无产阶级革命有着非凡贡献的,事实证明,他个人也是有着非凡军事和政治才能的.但为什么他在1940年代以后便逐渐默默无闻了呢?(要知道,他的战友徐向前解放后做了共和国的元帅,要知道他当年的部下李先念,徐海东,许世友、陈再道、程世才、洪学智等,谁不是出将入象.而***时代许多军事领导人(前国防部长秦基伟、中央军委副***张震和刘华清等等)
  当年不过是陈昌浩部下的排张而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2
1980年8月21日,党中央为陈昌浩举行了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称:陈昌浩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历史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它为陈昌浩革命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200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功勋卓著 英名永存——纪念徐向前同志诞辰100周年》一文,其中有:“1936年10月下旬,根据党中央、中革军委的部署,徐向前和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第5、第9、第30军共两万余人的部队,西渡黄河,征战祁连山,以实现‘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西进的途中,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徐向前同志以其冷静的头脑、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指挥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率部同强敌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由于河西走廊地区没有根据地,没有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没有援军,西路军孤军苦战四个月,歼敌2.5万余人,最终未能免于失败。西路军指战员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成为我军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在此,西路军和陈昌浩的历史功勋事实上得到了更明确的肯定,并明确提出西路军失败是“由于河西走廊地区没有根据地,没有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没有援军”,而不是陈昌浩个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