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达讨厌一个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用诗句表达讨厌一个人

形容讨厌身边的人与事的诗词 1、终日厌厌倦梳裹(宋·柳永·《定风波》 2、雅怀厌倦台司(宋·刘克庄·《沁园春》 3、启人厌倦(宋·李曾伯·《沁园春》 4、故知厌倦有时焉(宋·张九成·《论语绝句一百首》 5、繁灯厌倦作闲游(宋·苏辙·《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 6、自料俗情应厌倦(宋·施枢·《东天目》) 7、繁灯厌倦作闲游(宋·苏辙·《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 8、过从勿厌倦(宋·曾巩·《答裴煜二首》) 9、我独厌倦思移居(宋·苏洵·《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 10、扬光厌倦落尺眼(宋·张镃·《陆编修送月石砚屏》 11、出入厌倦马与车(宋·黄庶·《登见山楼》) 12、欲缘易厌倦(宋·李觏·《和苏著作麻姑十咏·丹霞洞》 13、分番夕宿无厌倦(宋·陆文圭·《题登瀛图》) 14、我独厌倦思移居(宋·苏洵·《丙申岁余在京师乡入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

2. 用诗句表达讨厌一个人

一、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宋代: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译文: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二、读长恨辞

宋代: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 *** 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译文: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 *** 不断地流下来了。

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三、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译文:

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

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

四、兰陵王·恨之极

宋代:辛弃疾

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

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

译文:

怨恨真是到了极点,而怨恨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苌弘含恨屈死于蜀,人们常说,他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

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五、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兰山缺 一作:兰山阙)

译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重新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周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3. 古文中自己讨厌的人叫什么

1.【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泛。

抱朴子˙外篇˙自叙:“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三国演义˙第十回:“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

◎例: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为不使自己孤陋寡闻,与社会脱节,就必须多看报纸、多听新闻。2.【目光如豆】:形容目光短浅,见识狭窄。

如:我看他目光如豆,只顾眼前利益,不可能有美好的远景。3.【鼠目寸光】:形容人目光短浅,识见狭小。

如:自私自利的人,往往鼠目寸光,难成大事。4.【目光短浅】:比喻见识浅陋。

如:规划市政要有长远打算,不能目光短浅。5.【眼光短浅】:见识浅陋,没有远见。

如:眼光短浅的人,难以成就大事。6. 【井蛙】:井底之蛙。

语出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用以比喻见闻偏狭,识见短浅的人。

宋˙苏轼˙辨道歌:“吾恨尔见有所遮,海波或至惊井蛙。”◎例:学海无涯,人人都应该努力吸收新知,千万不要成了井蛙之人。

7.【井底之蛙】:比喻见识浅薄的人。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汝乃井底之蛙,安知玄奥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

8.【井中视星】:从井里观看星星。周˙尸佼˙尸子˙卷上:“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后比喻人识见短浅。9.【井蛙之见】:比喻识见偏狭。

弘明集˙卷二˙宋˙宗炳˙明佛论:“而乃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世人未曾遍观,逐队吠声,诧为绝唱,真井蛙之见耳。”

10.【井蛙醯鸡】:醯鸡,一种小虫,常用以形容极微小的东西。井蛙醯鸡比喻人的识见短浅。

唐˙刘禹锡˙送惟良上人诗˙序:“浅哉!余闻乎,曾井蛙醯鸡之不若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还丹内象金钥匙:“今既闻命,实是饱于玄风,醉其真义也。

吾向来井蛙醯鸡哉!”11.【井蛙语海】:坎井之蛙却谈论着海。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比喻不自量力。如:以他的识见,竟在这儿大放厥词,真是井蛙语海,不自量力。

12.【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语本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西游记˙第十六回:“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辈,坐井观天,望乞恩人恕罪则个。”13.瓮天之见:瓮天:坐在瓮中观天,见天不大。

比喻短浅的见识。典故:宋·黄庭坚《再次韵奉答子由》诗:“似逢海若谈秋水,始觉醯鸡守瓮天。”

14.【鸴鸠笑鹏】:原指鸴鸠以低飞饱食自满,却取笑大鹏鸟聚粮三月而高飞南下的行动。典出庄子˙逍遥游。

比喻见识浅短,又缺乏自知之明。如:你自己层次太低反而批评他曲高和寡,简直是鸴鸠笑鹏嘛!15.【一孔之见】 :比喻见识浅薄狭窄,只见片面,不见整体。

如:他所发表的意见,不过是一孔之见,不足以采纳。16.【一得之愚】:谦称自己的一些浅见。

见“千虑一得”条。宋˙岳珂˙桯史˙卷七˙吴畏斋谢贽启:“喜拜重来之命,试伸一得之愚。”

17.【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语本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西游记˙第十六回:“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

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辈,坐井观天,望乞恩人恕罪则个。”18.【管中窥豹】:比喻所见狭小,未得全貌。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班。”亦作“窥豹一斑”。

19.【窥豹一斑】:比喻所见狭小,未见全貌。宋˙李光˙与胡邦衡书:“三经新解未能遍阅,然尝鼎一脔,窥豹一斑,亦足见其大略矣。”

亦作“管中窥豹”。20.【以蠡测海】:用勺水的瓢来测量大海的水。

比喻见闻短小浅陋。三国˙魏˙曹操˙与王脩书:“但恐旁人浅见,以蠡测海,为蛇画足。”

4. 有没有古文是表示讨厌别人乱插嘴的句子

奕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chī)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馀。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论。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短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己!

2译文编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过错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错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错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过失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错,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次的失误,人们都看到,即使想维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既然这样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当时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喜欢非议古人的错误;而和人实际相处的时候,又喜欢去说别人的不是。其实谁不会犯错呢?大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估计一下自己难道都没有犯过错吗?我们能够看到别人的失误,却看不到自己的失误,能指出别人犯的小错误,却指不出自己犯的大错误。真要把时间拿来检讨自己的不是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议论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