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复习提纲

如题所述

《社戏》复习纲要

1.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 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本文中五个部分的情节。
3. 平桥镇是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4. 文中双喜、阿发及六一公公的形象各是怎样的?
5. “归航偷豆”这一情节充满情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中有哪些不同的乐趣?
6. 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这个人物?
7. 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子也并不特别好吃,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说“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8. “我”差点没法去看社戏,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这应归功于那些人做了哪些事?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9. 第3段“高等动物”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10. 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念‘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一句有怎样的含义?
11. 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10段)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第10段)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第10段)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第11段)
(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第11段)
(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第12段)
(7)……满被红霞[罩]着了。(第22段)
(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第38段)
(9)我们[一哄]的出了门。(第9段)
(10)……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第13段)
12.第11、1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的?其作用如何?
13.品读第12段的文字。
14.第22段的四个“又”有什么作用?
15.赏析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16.第23段为什么要写几个夜渔的老渔父的喝彩?

参考答案

1. 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2. 初到平桥、遭遇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3.“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古书;不论行辈,可以与大家自由、轻松地相处;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4.双喜:聪明、细心、热情、善于为他人着想;阿发:热情、纯真、大方;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善良。
5.①大家一起偷豆,有一种冒险的乐趣;②阿发让大家偷他家的豆子,很天真、淳朴;③大家一起剥豆、烧豆、吃豆,有一种合作的乐趣;④大家集思广益思考对策的乐趣。
6.内容上的作用:写六一公公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善良,表明平桥村的大人和孩子一样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交代了“我”喜欢平桥村的原因。结构上的作用:写六一公公与前文偷豆的情节相呼应,使情节有波折。
7.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也并不特别好吃,但看戏与偷豆代表的是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是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是好戏和好豆,并且难以忘怀,从而突出了主题。
8. 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提议借八叔的航船;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为“我”的安全“写包票”。这些体现出小伙伴们热心、机智、细心、善于为他人着想。
9.风趣、幽默地写出黄牛、水牛不同于虾的呆,敢于欺生。
10.小朋友们因为“我”不敢骑牛而笑话“我”的书呆子气。
11.(1) 与上文“我”以为无法看社戏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松的心情 。
(2)连贯而生动地写出小伙伴们撑船动作的轻快、灵巧,进而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3)形象生动地写出月光与水面相交融,进而表现出“我”内心的飘渺、梦幻的感受。
(4)“踊跃”把静物写活了,生动地表现出连山的跌宕起伏以及穿行之快,进而表现出“我”看社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铁的”形象地写出连山淡黑的色彩。
(5)表明“我”对于是否听到歌吹并不肯定,突出了“我”内心对于看社戏急切的心情。
(6)写出“我”对于那声音是否是横笛听得并不真切,突出了笛声的隐约、飘渺,及内心的宁静。
(7)生动地写出了灯火光笼罩的戏台的朦胧、飘渺之美。
(8)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感激使“我”十分吃惊,进而表现出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与热情好客。
(9)突出了一同去看戏的孩子很多,动作又快又急,进而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以及一同去看戏的愉快和急切。
(10)细致、真实、生动地写出“我”内心对于看社戏期盼已久,对能看到社戏十分喜悦。
12.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而又真切地写出月夜环境的幽远、清新、飘渺。
13.环境描写,以江南月景的幽远、清新,烘托出内心的宁静和飘渺的感觉。
14.突出了远处的戏台在月光下的朦胧、宁静之美,烘托出“我”的[轻松愉快和对社戏的不舍,与前文月夜行船所感受的宁静、飘渺的环境相呼应。
15.比喻,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以及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16.侧面描写,以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社戏》复习提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 ) 行( )辈 惮( ) 撺( )掇( ) 凫( )水 旺相( ) 桕( )树 撮( )豆 棹( )着 楫( ) 踱( )着 xù( )叨 jīn( )斗 dài( )慢 yǒng( )跃 zhèn( )作 纠gé( ) 一撮( )胡 互相( ) 流水chánchán( )
2、解释词语:
消夏: 归省:
行辈: 惮: xù叨:
撺掇: 委实: 凫水:
依稀: 宛转:
自失: 弥散: 蕴藻:
旺相: 撮: 棹着: 楫:
3、小说的故事情节分 、 、 、 。
4、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5、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围绕 来组织材料的。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按照 、 、 行文的;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随母归省、 、 、 、 、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几个阶段。
6、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7、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双喜: 阿发、桂生:
六一公公:
8、填空:
(1)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本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一结尾有何巧妙之处?

阅读: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给本文拟一个四字标题:
11、选文第一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1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13、这几段文字还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请写出两处,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活动。

14、选文中写到“我”在坐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的两个误认。请概括出这两点误认的内容,并分析产生误认的原因及作者写这两个误认的作用。

15、“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6、“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换成“照”字好不好?为什么?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三十年前的往事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已经很朦胧了。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学校要举行春季运动会,同学们踊跃报名。

参考答案:
1、xǐng háng dàn cuān duo fú xiàng jiù cuō zhào jí duó 絮 筋 怠 踊 振 葛 zuō xiāng 潺潺
2、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排行和辈分。 怕,畏惧。 翻来覆去地说。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实在。 游泳。
隐隐约约。 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漫消散。 水草。 茂盛。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划着。 桨。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人物、情节、环境。
5、社戏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上看戏
6、记叙“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7、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善于为他人着想。 热情友爱,纯真善良。
热情好客,老实厚道,是淳朴乡民的形象,有一些封建思想和农民的局限性。
8、(1)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2)点 磕 退后 表现少年朋友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9、这个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不但暗示了全文的主题,而且也能引发读者的同感,抒发了对美好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10、夏夜行船
11、这段主要运用的是景物描写。是从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的。
1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反衬出“我”急切的心情。
13、(1)但我却还以为船慢。(2)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陶醉
14、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是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正是因为“我”心急才产生了误认。 写这两点误认,既使得情节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到社戏的心情。
15、“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16、“回望”表现出“我”依恋的心情。 “罩”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戏台如“仙境”相呼应,“照”不能体现戏台给人朦胧的感觉。
17、(1)月光不明。 不清楚,模糊。
(2)奔腾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2ee8081a6bd97f192279e9e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07
《社戏》1、本文选自 ,题材是 ,“社”原指 ,在绍兴 ,“社”是 ,“社戏”就是 。课文是按 顺序,以 ,为线索写了看社戏的经过,其经过是 , , 。
2、本文作者是 ,我国著名的 家、 家、 家,主要作品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3、本文中心是: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4、作者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我------------那夜似的好戏了”?含义:见课本
5、背默填空“我的很重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在眼前了。”
第2个回答  2012-07-03
 主要情节: 
我在平桥村的乡间生活、戏前波折、月夜行船去看戏、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吃5个情节。
 全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
第二部分(5-23):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夸奖我。
第四部分(40):我回忆那夜的好戏和罗汉豆
中心思想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由于本文收录在《呐喊》当中,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批判和揭露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