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生产力理论提供了两种关键形式来阐述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两要素形式和多要素形式。在两要素形式中,生产函数简化为Y=F(L,K),其中L代表投入的总劳动,K代表总资本。然而,这种模型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不同质的劳动和资本相加,这是理论的一大难点。加总问题源于边际生产力理论需要总量劳动和资本的概念,而资本价值(价格)与资本边际生产力(利息率)有关,形成维克赛尔效应,导致理论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
相比之下,多要素形式试图避免这个问题,通过考虑生产过程中不同种类的可辨识要素。然而,这种形式过于理想化,因为它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单独增减,而现实中,许多厂商的投入要素之间存在固定比例,缺乏替代性。这使得在多要素形式下难以定义单个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本文聚焦于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适用条件,因此我们采用了两要素生产模型,将厂商投入简化为抽象的劳动和资本,暂时忽略了异质资本和劳动的加总问题。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核心原理,尽管这可能忽视了现实中的复杂性。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边际生产力理论是用于阐明在生产中相互合作的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所得到的报酬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当其他要素数量不变,而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离开(或加入)生产过程时所引起的商品产值的减少(或增加)量,就等于该种生产要素一个单位的服务报酬或其他报酬。这里很明显,决定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条件。在新古典理论中,一般用生产函数来表明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