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将孙女打出鼻血孩子到底要怎么教育才合适?

如题所述

在11月9日,湖南衡阳一49岁男子在超市掌箍4岁孙女,并且在孙女流鼻血的时候又扇了一巴掌。经法医鉴定,小孙女构成轻微伤。后该男子写了认错悔过书,因殴打他人被公安局依法行政拘留五日。

如果不能打不能骂,那要怎么管孩子呢?

想要教训4岁的孩子,手段多得是,打屁股不行吗?捏脸不行吗?家长教育孩子只能打皮肉,例如大腿、屁股这些位置,虽然痛但不易受伤。这位爷爷直接攻击人体要害(头部),这是很容易导致颅内出血、脑震荡、颈椎这段的部位。不但下手狠毒,而且流鼻血还继续打,这显然违背常理和人伦。

家长下手过重,是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的伤害的。

此次事件,爷爷打了孙女一巴掌,再又一巴掌,打得孙女流鼻血,肯定把鼻子打坏了,说不定以后患上鼻炎。

孩子很弱小,身体的任何一部位都经不起暴力损伤,特别是心灵的伤害,没法弥补,所以敬请长辈们对孩子下手之前一定要“三思”。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打到轻微伤的程度,已经犯法了,这就不存在支不支持的问题了。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话听说过吧?故意伤害致对方轻微伤。不管对方是个孩子还是个成年人,这都叫违法了。作为一个守法公民,这当然是一边倒了。

在这个新闻里,冷水滩公安分局是以殴打他人罪来拘留该男子五天的。不过,除此之外,他的确也违反了我国的反家暴法。

去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在我国实施,其中第五条提出:“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第十二条进一步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4
1、 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对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等.而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2、 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有的孩子个性强,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首先,家长必须改变以上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3、 孩子做错事,怕受惩罚,不敢认错.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要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家长制的作风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愿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
根据孩子不听话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办法: 竞赛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胜心强的心理,与孩子开展“竞赛”,比比看谁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来,孩子往往不愿意刷牙。这时,可以跟孩子说,我们来刷牙比赛,看谁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应赛。当然在开始“竞赛”时,父母应有意让孩子获性,以树立起孩子继续做的信心。
故事法:故事里的人物(动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导孩子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动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游戏法:可以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识图形、辨颜色、数数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开展玩积木、拍皮球、画图画、跳绳等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引导他完成有关的学习任务。

选择法: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所谓选择是要孩于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立即做”还是“等会儿做”,而不是要孩子选择 “做”还是“不做”:比如,头发长了,但孩子不肯理发,父母不必强行要求,可以用商量的口气说:“是你先理,还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发后,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转移法:孩子不听话,有时可以采用转移法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看见一件玩具,孩子闹着要买,大人觉得不该买,怎么办?这时,父母可采用“转移法”,即不与孩子谈这件玩具该不该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他要买玩具的想法。
相似回答